近日,天津正式挂牌了第二批集中供地的出让地块(戳此回顾千呼万唤始出来,天津第二批集中供地正式挂牌)。相较第一轮集中供地,本轮出让有了很明显的变化。
增加了“新玩法”
本次确定的61宗出让地块中,共计18宗地块附带自持租赁建面条件,占比达29.5%,涉及市区、环城、远郊区域。这是首次在出让条件中加入自持租赁建筑面积的“硬性”要求,并规定了对应的自持租赁住房套数。
此举一出,意味着企业本就不高的利润空间再次被压缩。对小品牌企业、操盘能力弱的企业形成进一步的挑战,通过竞自持租赁获地的房企,很难做到更高的利润水平。
另外,竞自持租赁对于开发商的运营能力也是个不小的考验。开发商需要从原来的纯开发模式向“开发+持有”模式转变,成本回收周期被拉长,就算是对有长租公寓、酒店或养老产业布局的开发商而言,也将面临不小的运营难度。
增加了“新力度”
这一点并不是天津独有。近日住建部、发改委、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买卖、租赁、物业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整治,尤其是对欠债逾期不还、延期交房等“问题房企”进行重点监管。
也就是说,开发商拿地后的开发运营全过程都将受到严格监管,如果仅图拿地一时爽,就可能画地为牢、惹祸上身。
此外,26日,几十家重点房企的买地金额被纳入监管,不能超过年度销售额的40%,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新政一出,无疑对房企是一种“精准打击”,尤其是在首轮集中供地中拿地较为激进的一些房企,需要好好掂量掂量自己还有多少“额度”可用。
“退地”事件或警示房企谨慎拿地
7月20日晚间,某浙系房企放弃杭州首次集中供地中某地块的竞得资格,5000万保证金打了水漂。这是今年集中供地中首次出现“退地”事件。
在集中供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拿地时难免存在冲动的成分,尤其是面对各项调控政策的不断紧缩,能在重点城市拿下一宗地实属不易。正因如此,拿地时往往欠缺谨慎考虑,对市场缺乏理性的预期,拿完地后才发现“算不过来帐”,只能冒着违约的风险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