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安大街——熟悉的过去,陌生的现在

这些年,城市变化的太快了。不用说久居在外的人认不出自己的家乡,就连我们这些还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一不留神也会辨认不出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

南市地区,在上个世纪末大规模拆迁后,原有的建筑大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些街道过去的名称。像荣安大街这样一头一尾都留有老建筑的街道,好像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地方了。

拆迁前南市街道走向很清楚

拆迁后原有的街道肌理被破坏

笔者以前住在南市福安大街,在1967年至1971年荣安街小学就读。如果到南门外大街看电影、买菜,或是去水上公园游玩,都要路过荣安大街。在19中学读书时,要经过建物大街走荣安大街,然后才能到河北路的学校。而且,我的小学、中学同学有很多都住在这条街上,所以,对这条街的过去我有着深深的记忆。

每每走进荣安大街,都会想到过去的时光,想到小时候与邻居小伙伴结伴而行到学校,想到那些街边的小门店,想到那里的菜店、粮店,想到那里的青砖灰瓦老房子。

上图:1984年荣安大街及周边

下图:2020年荣安大街及周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终于按捺不住怀旧之情,约上几位老邻居,决定再次重走改造后的这条街。

现在,这里过去的街景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和新建的学校所取代,过去的情景已经很难寻觅,眼前的境况显得十分陌生。好在新光景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旧时的痕迹,这使我们很兴奋。于是,大家就在这条街一段一段的走,看着现在的街景,对照过去的位置,寻觅旧迹、追忆过去的时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个世纪七、八十个年代荣安大街布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南门外大街与荣安大街交口一带地理位置

站在南门外大街上,我们能看到荣安大街很远的地方。

把目光收回,左手北面的位置现在是两座高达十几层的天津市中华中等职业学校。这里过去是长征中学,以前是女六中,再早这里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在1909年创办的中西女中。右手往南走不远是现在的第二南开中学在南门外大街新开的校门。再往海光寺方向走过去曾经是南门外电影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张荣安大街深景照片和两侧建筑照片

走进荣安大街不远,靠北面过去有个大门,是长征中学的侧门。这一溜以前是放置垃圾车的地方。它的对过是煤场和南市房管站。现在房管站的五层楼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记得1976年地震之前,房管站很忙碌,经常看到房管站的师傅们为公产房的住户修缮门窗、修补漏房。

紧邻着长征中学的是荣安街小学。这个位置现在是这所职业学校的范围,新建的学校雄伟壮观。

荣安街小学曾经是荣安街二十五小,再以前是教会中学的小学部。因为我在这所小学学习了五年,所以,对这所学校有着很深的情感。为此,前两年我还写了《我的荣安街小学》一篇回忆文章。这里的李老师、佟老师,这里文静的同学和淘气的同学,这里校舍和礼堂,这里的操场上的吊环和秋千让我终生难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前面教学楼的位置就是过去小学的正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80年前还存在的荣安街小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记忆中的荣安街小学 平面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毕业几年后小学同学的合影

房管站的前面是荣安街一小。一小早已经不存在,但从现在门牌为荣安大街169号南市保洁队院落的环境看,还能看到过去荣安街一小过去的教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记得这排房以前是荣一小教室

荣安街一小前面是十八中学,现在是重点学校第二南开中学。十八中以前叫做汇文中学,它的前身是“美以美会”创办的“成美学馆”。这所学校过去的足球是运动很有名的。我们的小学荣安街小学就在十八中的对面。那时,一有空我们就溜进学校踢足球。如果球场被大孩子们占领了,我们就在球场的边缘踢着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南开游泳馆和教学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南开学校的北门

荣安街小学靠东边的边缘现在是从福安大街延伸过来的庆善大街。这里过去是个可以通向首善大街和福安大街的活胡同裕顺里。从这个胡同进去可以到高家大院胡同、荣和里胡同。这里有很多我小学时期的同学:杨俊林、卢宗利、芦来友、马丽、马丽娜、刘淑云、安永全、刘文刚、孔令利,还有中学时期的同学邵文敏、王全利、杨若男、金永生和周贵来,还有不少忘记姓名的同学们。这些同学,有的是一直保持来往的好朋友。还有的老同学,虽然而没有联系、但偶尔路遇是也是热情问候交谈。还有的同学则是一旦离开学校,几十年一直没有再见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裕顺里变成庆善大街大街,小胡同变大马路

沿着过去的十八中、现在的二南开再往前走,就是这个二南开游泳池的进出口,前面还有一处学校的侧门。这里过去是学校的围墙,靠近围墙边,每天晚上三轮车夫就会把三轮车停放在这里,这是曾经的三轮七社的停车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地方,放着比这还古老的三轮车(示意图)

再前面就荣安大街与荣业大街(过去的首善大街)的交叉口了。路口往北走可以通往食品街,过去这里有东华居菜店,还好有个老茶馆。遗憾的是,没有给那间很有旧时市井味道的老茶馆拍张照片。往南走就可以通过治安大街、升安大街和保安大街到达多伦道了。这里现在是第二南开中学东部围墙、长寿公寓。让人记住的过去是副食店和制作大木桶的作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左转向北,街边过去有茶馆和副食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向南,街边也有副食店,还有木桶制作作坊

沿荣安大街继续往东走,道路的两侧还是高高的住宅楼群,楼下的底商饭馆很多。过去的景象可不是这样,道路的北侧有两条仁美里胡同的出口,胡同里有我很多同学:小学同学张善玉、何顺昌、高宝玲、吴领敏,还有中学的尚宝生、姚连珍,还有一些忘记姓名的同学。仁美里胡同口有个纸箱厂是街办工厂,厂房显得有些破旧,经常看到里面工人在忙碌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左手北侧现在和与过去相近的纸箱厂

接近广善大街口的位置有个大院,我的同学韩春阳、霍振清、杨洪军就住在个院子里。与广善大街交口的把角是个粮店,里面的格局与其它地方的基本是一样。计划经济的时候,南市的每条街都有一、两个粮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楼下面过去就是大院和粮店

马路的对面是右手南侧。现在小区的名字是新文化花园,过去是杏花村、怡宾里。那时可能也是分片入学的吧!记忆中这里没有我的同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去的杏花村已经变成新文化花园

过了广善大街,北面是新庆有西里小区。过去这一地段有怡庆里、观山里、信德里和庆有西里。南面是蓉方里小区,过去这里是蓉厚里和大信里。

北侧把角的位置过去有个小线铺,街坊四邻买个针头线脑都会到这里。我在上学时需要铅笔尺子什么的,也会到这里来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左面的把角有个小线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理想之小线铺(示意图)

怡庆里有我的小学同学苗青松、李家庆、滕献云。在我的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找的托户杨娘也住在这条胡同里。怡庆里旁边是观山里,观山里胡同的尽头有个院子,院子里有座二层楼,楼里的装饰很讲究,可惜这座讲究的楼一旦杂居就面目全非了。小时候养的鸽子最喜欢落在这叫做“圆楼”的楼顶上了。

观山里胡同的旁边是东兴市场街道委员会。这是这一地区很讲究的院落。天历史民俗学者王和平先生的《天津南市记忆》中对这个大院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圆拱形的砖券门洞,半圆形的木制大门,一座欧式三层洋楼,十几级宽大的青石台阶,房间和门窗都是欧式风格,规格与鞍山道上的段府大院相似。据我一位在这个大院附近居住过的同学讲,这个大院和它后面的二层楼“圆楼”是一家大当铺经营者所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去怡庆里、观山里和街委的位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近似的洋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是那个大院

现在的庆有西里是个四面合围、由几座六层楼组成的小区。这里住的大都是南市拆迁后留下来的还迁户,这里住着好几位老邻居的长辈。过年的时候,我们原来住在福安大街惟善里胡同几位五、六十岁的半大老头们就会看望已经八十多岁的老邻居丁婶家,老太太也会炒俩小菜、备些小酒,让我们像几十年前一样,推门就进屋,上座就吃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新庆有西里还住着不少我们的老邻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去的发小来看望丁婶

这个大院的旁边是74号大院,我的小学同学马振森和弓丽英就住在这里。这是个典型的四合院,正房是连三间青砖瓦房,门窗是方格小窗,屋内青砖铺地,房间是木隔断,隔断小窗的木雕很是精致。

再往东走是信德里,信德里的前头就是庆有西里。庆有西里还是有我很多同学:穆祥海、汪永亮、刘全友、张智会、景贵生,还有两位女同学,可惜名字给忘记了。

信德里和庆有西里胡同之间有个门脸是间服装店。这家服装店的裁缝是徐师傅。徐师傅因为手艺好,而且收费合理,附近的居民有不少到他那里裁剪或是连裁带做。

荣安街与建物大街交口西北角的位置是个修鞋铺。想起来挺有意思,南市一带有好几处的修鞋铺都坐落在街道的把角上。这可能是当时私人经营的商家很少,而一般市民又大都不愿住在临街的门脸房。只有少数允许私人经营的修鞋、黑白铁、修锁配钥匙这些小手工行业的人们才使用临街房,而把角的房子是做买卖的好位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去庆有西里一带现在的风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裁缝店的师傅在裁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缝鞋匠在修鞋

下面就是这一路段靠南侧的位置。这里现在的蓉方里过去是蓉厚里,蓉厚里有三个胡同。另外,这里还好有个大信胡同。这里还有一家工厂,是橡胶厂的一个车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蓉厚里变成蓉方里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焊铜锡”的小铺面,就是修补使用坏了的搪瓷盆、搪瓷缸子、铁锅、铁壶之类的日常用品。记得我家还有焊铜锡的工具,我还有过用锡焊把家里的漏洗脸盆补好的经历。到把角,又有一家早点部。这个早点部的浆子、豆腐脑,还有果子很好吃,很受附近居民欢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往前不到黄楼的位置,过去有早点部,再往回走是焊铜锡的小门脸

到了建物大街,向左侧北面的方向走可以到南马路,这里让人记住的地方有旧福顺当、清河街把角挺讲究的小楼,还有委托店和电影院。往右侧南面的方向,有大中旅馆,还有很有名的福方里市场。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这里卖的牛羊下水。还有那个坐落在福方里多伦道口的现卖现捞、热气腾腾的羊杂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路口,向左通南马路,右侧通多伦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与福顺当相似的建筑

过了建物大街,因为拓宽马路,临街靠南面的建筑被拆掉了,但留下的建筑基本还是老的样子。

北面一侧的把角原来是个糕点部。记得上个世纪七十末期这个糕点部还存在,那时附近的人们平常买些糕点或是鲜货糖果就在这里买,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特意到多伦道上的桂顺斋去买。地震转一年,中央下来一个女领导视察,这个属于庆有东里的平房胡同被拆除,盖成了“紧凑型”的小二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紧凑型小二楼”是这个样子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去的点心盒(示意图)

从小时候就对这里的四层老楼印象深刻,因为那时南市地区高于两层的楼很少。几次询问住在这里的老人这楼建造的年代,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根据这楼的样式推测这好像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建设的,也许会更早一些。

过了禄安大街,过去的华侨联合会已经变为“南市街综合执法大队”了。再往前走,就是新的同方花园楼盘的位置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显沧桑的老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经的华侨联合会,一点也看不出旧市的痕迹了

回过头来再看,荣安大街过了建物大街靠南面一侧的把角是卫生浴池。浴池在建物大街上有个为浴池配套的锅炉房,每天有车辆运送烧锅炉产生的蒸馏水。蒸馏水放在“收口的大玻璃瓶子里”。这个瓶子好像有二、三十升的样子。过去经常要到福方里菜市场去买东西,经常要路过这里的锅炉房,所以,对这个场景印象很深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左面是卫生浴池,它前面的大中旅馆还存在

过去因为住的地方离这里近,每次洗澡都会到卫生浴池来。这里一楼是男部,二楼是女部。记得进入这里浴池的前厅有个挺高的柜台,柜台后面有像是药铺放中草药的小抽屉。进入澡堂前,要把手表、钱包之类的贵重物品寄存,服务人员把客人寄存的物品放入这些小抽屉里,然后给个号码小牌,在客人洗澡后凭着这个小牌取回自己寄存的东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热水烫美的时候就喊“好水!”

浴池的前面是平仪里,道路上原来临街的一排房在拓宽后被拆除,露出的靠里面的房子。原来临街的尖脊砖瓦房比一般的住房要大。这些房子四扇都可以打开的活扇门,估计这些门脸过去是些买卖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以前临街房都有门板,现在很少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类似白墙建筑的活扇门

现在的平仪里胡同还有很多老房子。这条胡同还挺干净,也挺安静。计划着过些日子,约上南市的老邻居们到这里游玩,体会体会几十年前在胡同玩耍的场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荣安大街进平仪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多伦道进平仪里

到了多伦道口,左面马路对过是储汇邨临街的建筑,再走的话,就可以到达百货大楼、海河边了。往右边的话,就是过去的中医医院,尽头就是多伦道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荣安大街,横向是多伦道,前面是河北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在的食品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过去的东洋堂

站在多伦道与河北路交口的路边,回望刚刚走过来的这条老街。这条曾经很熟悉街道,现在显得很生疏,不禁有些感慨: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时光交错的荣安大街:眼前的老旧老房,远处是新建新房

时代变化的很快,快得我们无法赶上它。要留住过去的记忆,除了记在脑子里的、写在书里的,更需要的是要留住记忆的重要载体,那就是老的建筑和老的场景。

保护老街和老建筑与新时代的发展建设是个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的事情,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做。眼前困难重重,问题多多,但国内国外很多成功的例子,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每次探访老街,看到觉得很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就会有莫名的感慨。感慨很多,当我们一起遛老街、寻觅过去时光的时候,我们要好好的交流交流。或是,我们在文章留言区里讨论讨论吧!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