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时调是我国北方曲艺里较有代表性的曲种。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城区。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经过有机融合,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包括的曲调繁多,各种曲调有着各自的特色风格。如“靠山调”高亢明朗,豪放悲凉;“二六板老鸳鸯调”流畅活泼,节奏感强有跳跃性;“慢板老鸳鸯调”舒缓,悲怨苍凉;“新鸳鸯调”节奏较“老鸳鸯”快,哀怨;“拉哈调”曲调明快活泼;“悲秋调”悲怨凄凉,抒情性强;“后娘打孩子”悲怆凄惨,歌来如泣如诉,也曾有“悲调”之称;“解狱”哀怨凄切,天津语音浓厚,词句多用天津方言……
各种曲调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但也有着共同的特征,如音乐结构多为单曲体,吐字唱腔多倚天津语音,在演唱上讲究“悲、脆、媚”“稳、准、狠”的要诀。
天津时调最初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南市、河东地道外、三岔河口一带的鸟市等处的曲艺演出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对“靠山调”等进行成功改革,使之成为主要的演唱曲调,并创作出许多精品节目。“文革”前期天津时调又一度陷入危机,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日趋振兴,一些传统曲调、曲目被挖掘恢复。
天津时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唯一以天津地名命名的曲艺曲种,传统曲调、曲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是研究天津民俗以及曲艺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6年,天津时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责编:战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