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队伍赏美景,玩自拍)
时下,津南的广袤田野上,生机勃发,万物生长。
在小站镇会馆村,原生态种植理念孕育下的小站稻正恣意生长,绿意盎然;走进北闸口镇网红小村──前进村,田畴染碧,生态效益释放“绿色红利”;八里台镇西小站村的“百谷园”、“小站稻田”、特色大棚……既可农业科普,又可采摘观光,“新村民”享受绿色筑梦的田园新生活。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津南区着力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合力促进城乡携手共进,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津南大地迸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三农”发展缓缓铺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斑斓画卷。
村民致富有“钱”途
夏末会馆,荷花翩翩,流水潺潺,稻香阵阵,处处皆景,步步入画。近年来,这个静于一隅的小小乡村不断发挥资源优势,赋能产业发展,绘制出富民蓝图。
进入会馆,平坦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绿植,处处给人以洁净、清爽的感觉。村路两侧,随风轻摆的一塘荷花、绿意盎然的一片稻田为村舍庭院增添了勃勃生机。
夏秋时节,田垄间,稻草扎制的形态各异的人偶成了充满田园情趣的风景线;稻田间新建的千米栈桥,也成了游客们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游客董阿姨告诉记者,“从视频号里看到了这么一处美景,赶上周末,离家也不太远,就过来看看。比视频里看到的还要美,真是不虚此行。”
稻田变景区,家园变公园,会馆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公路改造,建设栈桥、观景平台,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按下了乡村振兴“升级键”。
为实现村美民富,会馆村积极发展产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为导向,为村民稳定增收找到“金钥匙”。
(会馆村栈桥和观景台成为游人的网红打卡地)
原种(zhǒng)、原种(zhòng)、原生态的种植原则,会馆村的稻米品质逐年提升。今年,小站稻会馆核心种植区的600亩农田依旧选育了优质水稻品种金源U99,并全都采用稻蟹混养。种植区负责人杜秉真兴奋地说,“今年的稻子长势不错,我们放了四千斤蟹苗,预计能产出两万斤左右,小站稻预计能收七十余万斤,看来又是个丰收年。”
盘活农业资源,会馆村坚持质量兴农之路,开辟出了最适合自己的乡村产业致富之路。
依托小站稻与周公祠的渊源,会馆村作为小站稻的故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凭借村域特色和景点优势,会馆村还将文旅融合作为实现纵向发展的“突破口”和“主阵地”。
600亩稻田景观观光、木栈道上钓蟹摸虾、周公祠里体验民俗……资源就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创新就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馆村着手发展“观光、体验、美食”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旅游产业。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说,“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通通往周公祠的道路,扩大周公祠,重现庙会的盛况,让游客感受小站民俗,同时还要围绕小站特色建设民宿、农家院。”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会馆村下定决心做足做强“旅游+生态”文章,把小站稻种植作为引擎培育示范带,把文旅融合打造成抱团致富项目,使小乡村不但有风景,更有“钱景”。
夕阳西下,登观景平台,俯瞰会馆美景,清新、宁静,村在景中,人在画中。
小村成了新网红
走进北闸口镇前进村精心打造的千亩生态园,占地50亩的池塘中莲叶接天、荷花绽放、游人如织,周边一望无际的稻田间,白鹭翩飞,稻香萦绕……这幅悠悠展开的美丽画卷,是前进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这座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明和谐的网红小村,让村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奔头。
(前进村荷塘美景引游客流连)
前进村村域面积1800亩,曾经一段时间,村子为了发展经济,引资金、建厂房,一个小村庄聚集了20多家机械加工类企业,可谓“户户冒烟”。近年来,前进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村两委和驻村帮扶组的带领下,告别了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先后进行了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发展模式绿色转型、乡风文明提升、开发乡村旅游等“大改造”,在村内安装了安全饮水设施,建成了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了一户一厕,累计改造村庄道路2万平方米,各主干胡同、里巷道路硬化、美化面积达到10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里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和中央文明委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并在2021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为了充分释放“绿色红利”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前进村积极探索“社会资本+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把分散于农户的农田逐步流转起来,大力发展都市休闲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千亩生态园,利用550亩稻田开展稻渔、稻蟹混养项目,利用200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散养鸡鸭鹅等家禽,抓住春种、夏管、秋收等重点时令,推出稻田插秧、水田捕鱼和“蟹蟹有你”“等你稻来”等旅游活动,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幸福是什么?答案千差万别。对于北闸口镇前进村的村民而言,就是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享受乡村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前进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村党支部将以加强农村党建为基础,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为方向,与社会资本方合作,全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让前进村成为都市型休闲农业新地标。
农旅融合入佳境
(西小站村俯瞰图)
夏秋时节,走进津南区八里台镇西小站村,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铺展开来:田间地头绿意盎然,水泥路一直往远处延伸,农家小院和观景木廊沿道路而立,休闲广场设施齐全,一汪由废水池改造的荷花塘吸引了村民前来游览,游人脸上笑容洋溢、怡然自得……
(西小站村美术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西小站村有着传承数十年的红色基因。“当年,老百姓就是沿着这条路送军粮的。”西小站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范炳安说,“去年,我们整修了这条路,为它取名为军粮路,就是要传承我们西小站的红色基因。”现在,军粮路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基地。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西小站村会定期组织活动,让孩子们穿上军装,扛着“枪”,推着独轮车,装着“粮草”和“弹药”,重走军粮路。一路上,他们爬坡过坎,翻阅各种障碍,在游戏中感受当初革命战争的艰辛,重温军民鱼水情。
提起西小站村就不得不提到西光剧社。这个剧社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翻天覆地的人》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从而远近闻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西光剧社将传统的红色戏剧《翻天覆地的人》《挠秧号子》等剧目重新排练,再现当年风采,又排演了《绣红旗》《东方红》《长征》等多部红色戏剧。如今的西光剧社已经成为了西小站村的文化地标,很多游客也会慕名而来,一睹传统红色舞台剧的风采。
“西小站村有着130余年的历史,一直拥有重教、崇文的传统。村里对于人才培养、科技兴农一直非常重视,村民也愿意感受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年轻的西小站村党总支书记李路鑫边说边带着游客走进村里新引进的数字博物馆体验老城厢文化。
新引进的数字博物馆项目是天津首家天津博物馆数字移动博物馆分馆,位于西小站风物馆旁。其运用5G+VR+AR技术打造没有围墙的数字博物馆,不仅能让百姓不出村就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也为特色乡村旅游增添亮点。
接下来,西小站村将围绕村史馆、美术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现有载体,主动对接科技元素,打造田园与科技相结合的游览项目,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农村,建设农村,真正实现用科学技术推动乡村振兴。
(西小站村村民乐游美景)
西小站村还利用农旅融合盘活特色农业。这个村拥有140多亩的“百谷园”、近300亩的“小站稻田”、特色大棚等生态旅游项目,既可以进行农业科普,又可以进行生态采摘。自产的鸡蛋,自种的蔬菜,美味的农家饭,特色的民宿吸引游客纷纷前来。
依托农田区域、乡村体验、艺术活动等载体,西小站村陆续推出全时全季旅游节庆活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转型提升和创意融合,打造全年旅游目的地。目前,村内已吸引了掐丝珐琅、观照轩、大漆葫芦等村内外传统文化传承人前来支持农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同时,西小站村带动周边南义葡萄、北中塘无花果、小黄庄信鸽等特色产业发展,打破村域边界,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连点成片,加速乡村振兴。
西小站村党总支书记李路鑫说:“如今西小站村农旅产业的发展,源于这些年津南区大力完善提升农村住房、交通、卫生等环境的基础上。下一阶段,西小站村将在讲好农村故事,发展“美丽经济”上精耕细作,让百姓、游客、‘新村民’享受绿色筑梦的田园新生活。”
来源:天津日报·津南时讯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