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贼当中也有战略高手,安禄山便是其中之一,是被低估的军事家

安禄山确实是一个被世人低估的反贼,敢在盛唐造反绝非只是因为看到大唐外强中干,也不是他自负所作出的判断。其实他的底气,更多地是来自他那高超的战略眼光。

安禄山的两条战略路线

安史之乱初期,叛军进展非常顺利,多数人都会想到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安禄山的兵权,其二是大唐外强中干。安禄山手握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马,超过15万,再临时随便征兵即可达到20万,可以说天下三分之一的兵权是名副其实的。而大唐的兵力部署是外重内轻的态势,战斗力也是边军大于内地府兵,这使得叛军可以从中原迅速横扫直下抵达东都洛阳,然后进一步向西攻取长安。

因为这个战略路线时间很短,各地勤王的边军一般是来不及救援的,这样叛军就可以守株待兔,逐个吃掉前来收复两京的朝廷义军,为之后进一步夺取天下创造有利条件。

所以短时间内让权力中枢瘫痪,再分批消灭朝廷的其他有生力量,这是安禄山第一条战略路线。至于第二条战略路线,便是从黄河下游以南的河南道往南攻克较为富庶的江淮一带,为叛军进一步争取人口经济支持。如果完成这一步,不仅意味着安禄山占据半壁江山,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与经济,还意味着朝廷方面只剩下有秦岭与长江天险隔绝的巴蜀,河套地区所在地的只有黄河天险河内道,陇右、河西以及西域一带的陇右道这三块区域。

这要是放三国时期,就好比安禄山拥有了东吴以及除去凉州的曹魏,而朝廷方面相当于剩下得到凉州的蜀汉,实力差距之大,恐怕朝廷方面是难以扭转败局的。

安禄山的战略优势

安禄山的第一条战略路线很成功,因为他有地理优势。

他的地盘主要是河北道与河东道,其中河北道主要是黄河下游区域以及关外的东北地区,河东道主要是河套地区以东的太原这一带。这两道境内有华北平原、晋中平原等,自古农业发达,养育着众多的人口,是其兵源的基本来源保障。

大唐的边军部署大部分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其次是巴蜀、西域、岭南这三块分散的地方。而且刚好太原这里西面是吕梁山脉与黄河,东面是太行山脉,出口很少,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可以很好地防御住朝廷方面来自朔方、河西、陇右乃至遥远的西域勤王义军,保障范阳大本营的安全。

前面也说过第一条战略路线是速取两京,这意味着叛军又得到了汉函谷关、潼关等天险,堵住勤王义军反攻中原的入口,可以说对范阳大本营又是一道保险。

由于这双保险的作用,勤王义军要消灭叛军,只能强攻长安、潼关、函谷关、洛阳,然后一路北上。因为他们从河套地区绕到阴山一带,再取太原、范阳代价就很大了;而从巴蜀顺江而下,行军路线则会变得很长,有被截断后路的危险,也不太可取。

第一条战略路线所创造的优势,可以拖住大唐大部分勤王义军,导致第二条战略路线的压力变得非常之小。叛军攻入河南道、江淮道、江南道几乎可以说是畅通无阻,唯一可能有威胁的是远道而来的岭南边军,但他们有防御南诏的任务,也不好全部调过去。

所以第二条战略路线理论上也可以很快成功的,都有着很高的战略优势——当然了,张巡、许远死守睢阳,进而保住了江南,那是奇迹。

后路安禄山也想好了

前面提到过河东太原这里是一个良好的防御基地,即便退一万步来说这里被朝廷攻克了,导致黄河下游区域无险可守,安禄山也可以退守关外,做他的土皇帝去。

不知道大家可曾记得幽州这里有后世令两宋十分头疼的幽云十六州,也是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他们的背后还有长城加持,朝廷要进一步收复关外绝非易事。

并且关外还存在历史问题,导致人心不向李唐,也是安禄山能据险而守的资本之一。从武则天掌权以来,东北地区的契丹、室韦、奚、渤海国等势力反复反叛,才使得之后的继任者唐玄宗李隆基不得不在平卢、范阳设置重兵,以应变这一地区可能发生的叛乱,这才有了唐玄宗与李林甫以胡制胡的国策,接着安禄山才有机会上位掌控这里。

后突厥曾复国过,这使得蒙古高原上可能也存在潜在的盟友,可以帮忙牵制朝廷,为叛军多争取到一份战略安全。

综上所述,安禄山能够利用自身掌控的河东道与河北道的地理优势,制定出两条完美的战略路线,而且也为自己铺好了后路,说明他的战略眼光是极高的,说是被低估的军事家一点也不夸张。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战略判断,给足了他造反的底气,敢在盛唐时期发动安史之乱起兵反唐。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