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天津工人新村

摄影师:昊摄影

天津工人新村

三代人的记忆

在解放之前,中国人的住房条件一直很差。

古代,能在城中建造房屋的也都是官宦和有钱人家。穷人要想住得舒服,只能自己烧砖盖房,或者在乡间用泥土、木板和茅草搭建屋子。

到了近代,天津先是受到八国联军的入侵,被迫开埠,九国租界林立侵占了不少平民的居住空间。后来,天津又被日军占领,更是民不聊生。

民国政府只是在大型公共建筑上做表面文章,对劳动人民的住房问题从不上心。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振兴工业,加强经济建设是当务之急。随着城市职工数量的快速增长,职工和家属的住房困难便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01

“工人新村”之前的住房条件

解放后,全国百废待兴,工人们干劲儿十足,现有职工住房条件却十分恶劣。

新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短期内很难拿出巨额资金盖房子,所以各地区人民只能暂时自己想办法改善无房可住的困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绵广1033)

于是,在天津刚刚解放之时,空下来的房子都经过了再调配。

比如,老城里的一户四合院可以住进去20来户人家,瞬间变身“大杂院”。

还有,日军遗留下来的房屋,租界的洋房,无论是梁启超的旧居,还是溥仪的静园,甚至就连天津劝业场里面都有不少人居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串场曾经有一处日本铁路宿舍,一共有30多间房子,后来那里也住进了天津铁路职工。

他们自己打上隔断,挤进去100多户家属,用麻袋片呼在破破烂烂的窗户和门上勉强挡风。

那一片,前面是高粱地,后面是坟地,要是谁落了单儿,都不敢一个人往里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再后来,有些国营工厂开始“自己建房”。

但是,咱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这建房风格好像是直接奔着“要和租界小洋房一较高下”去的。

不仅花了不少钱,还住不进去多少人,没有从工人的实际需求出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7788商城.com)

比如,天津钢厂就在1950年盖了50栋“洋房”,每一栋房子里面都有客厅、卧室、厕所、厨房、走廊等。

也就是说,它是按照每栋一户设计的独栋别墅。

但是,由于需要房子的职工太多,最后三家合住一栋,也还是不够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津老纺机)

中央相关部门领导在1950年,曾对天津的各大中纺厂、中纺机器厂、达生纱厂、北洋纱厂等工厂进行了走访。

据资料显示,当时这些职工的居住环境是这样的:

北洋纱厂女工,七至十二人共一室,室窄小,双层床位,光线很差。各宿舍室内空气都很不好,多数没痰盂;二厂虽有,但数日不倒。

当时,不论宿舍是平房还是破旧楼房,大家都会在屋里点炉子,又没有通风习惯,因而每年都会有很多人煤气中毒。

职工住的宿舍又挤又脏,一家儿小孩哭了,所有人就都别睡了,非常影响休息。

有的地方厕所太少,甚至根本没有厕所,大小便到处都是,垃圾随处堆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到了夏天,路面上臭气熏天,蚊虫到处乱飞,卫生条件恶劣,严重影响着职工的健康。当然不只是天津有如此境况,北京、上海、沈阳等地的情形其实都差不多。

当时,城市工人数量的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房屋兴建速度。而在各自为营的“职工宿舍”兴建中,有超高标准建房奢侈浪费的现象,又有超低标准房屋影响职工生活与健康的现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天津市档案馆)

所以,想要彻底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还是必须依靠国家的统一规划。“工人新村”应运而生。

02

“工人新村”的建设

1951年后,中国的工业生产已经逐步复苏,经济发展也有了明显好转。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要在在今后数年内解决工人住宅问题”的指示。

从此,天津开启“段儿平房”时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海曹杨工人新村)

据1952年8月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地计划解决约50万工人的居住问题,仅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就要建造10万间左右房屋,并且已经完成一部分,有部分工人已搬进新居。

也正是从1952年起,天津先后建设了中山门、西南楼、吴家窑、丁字沽、王串场、唐家口、佟楼七片工人新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七片工人新村共用同一张图纸,这张图纸经过了反复研究、设计,并邀请各厂工人和家属参观、讨论,最后才确定下来一系列的标准,比如:

到底按照什么标准建造,造价多少钱一平米最合适,建造多少面积能解决住房困难等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工人新村的建设由天津市领导集中管理,统一建造,克服了资金、建材等诸多困难,还组织工人及家属参加义务劳动,展开劳动竞赛。

听到政府要给大家盖房子的消息之后,人们都激动得奔走相告。

其实根本不用组织动员,各地职工们比建筑施工队还积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天津市档案馆)

他们填平沟渠、坟地,铺好运输建材的专用路,搭窝棚的手艺也没浪费,提前给建筑工人们搭好了临时住所。

天津钢厂这种大厂,更是组织出了290人的专业运输装卸队参与义务劳动。

总之,每天下班后,男人们自发扛起锄头铁锨走向工地,女人们主动帮建筑工人洗衣服做饭,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

职工们每天都津津乐道的像亲朋们讲述工程进度,满怀希望地规划着未来生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每片工人新村的中央和四角,都预留了公共用地,计划未来修建花园,种植花草树木。

而事实上,后来的社区建设远比预想的要好,不仅小医院、幼儿园、学校、合作社、电影院、俱乐部、浴池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并且每个工人新区附近都有一个令大家记忆犹新的大公园,比如:

水上公园、尖山公园、中山公园、西沽公园、唐家口公园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风行摄影)

虽然,受经济条件所限,工人新村的房屋与配套设施还是相对滞后,但是比起住在低矮窄小的窝棚,甚至是无房可住的困境,每户一间14平米的北房已经算是高大明亮的好房子了。

而且本着“就近分配”的原则,职工们距离自己的单位都很近,中午还能回家吃口热饭,休息一会儿,非常方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邻居也往往不仅是邻居,还是同事。大家知道相处的日子会很长,所以绝不会锱铢必较,当然大家的交情也是真不错。

一家需要帮助,全院都会热情伸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谁家的孩子要是没人照看了,胡同里的老人会主动拉着孩子“作伴儿”,谁家要是来了亲戚,全院儿都一起照应,保准宾至如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到了冬天囤白菜,买蜂窝煤的时候,胡同里的大哥们更是全院儿出动,帮完了这家帮那家,就像东西是众筹买来的一样。

要是让会贴煤饼子的邻居看见,你家蜂窝煤落下的碎煤渣,他准得帮你都甩到墙上,你要是拒绝,就是“太见外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了,要是人家做饭时候发现缺调料了,或者正好差一棵白菜,推开你家厨房门就拿,你肯定也不能挑理。

03

记忆中的“工人新村”

中山门

天津规模最大,也是最先落成的工人新村位于中山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津钢厂、棉一、棉三、耐火厂、发电厂、自行车厂、化学厂等企业的职工和家属大都住在这里。

中山门工人新村分成十二个段,以中山门公园为中心环绕建设,据说从空中俯瞰,是一个巨大的五角星图案,布局得当,井然有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吴家窑

吴家窑地区在解放前比较偏僻,居住着一些以务农为主的村民,附近有不少稻田地和坟地。

空旷的地区比较容易建设,所以解放之后,很多工厂都选址在吴家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友谊罐头厂生产的奶糖)

橡胶机械厂、友谊罐头食品厂、科技情报大楼,钢板弹簧厂、轮胎厂、染化厂、棉纺厂、造纸厂、纺织厂等等陆续建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工人新村的建设解决了新迁过来的职工生活问题,吴家窑“段儿平房”共分为十五段,每四段之间有一条路,即吴家窑一、二、三、四号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时,吴家窑二号路上的和平文化宫附近经常能看见马三立、骆玉笙等前来排练,不过后来文化宫改成了新兴影院。

王串场

王串场附近有一条“金钟河”。说是河,其实就是一条臭气熏天的污水沟,里面什么垃圾都有。

在建设工人新村之前先排净了脏水,又用土填平,成了“金钟河大街”,不仅为职工盖了房子,还改善了自然环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风行摄影)

王串场工人新村1—12段属铁路局是他们自己施工建设的,其他的像运输公司、搬运公司、邮政局、电业局、天津纺织机械厂、橡胶配件厂等都是统一建造的。

丁字沽

丁字沽自古就是水陆要道,漕粮码头,虽然繁华,居住条件却不佳,大部分人都住着沿河的窝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丁字沽工人新村的三段是建的最早,质量也最好的楼房区,河北工学院、动力、机车车辆、弹簧、白酒、航运、印染、二建等“大厂”的职工宿舍楼都在这个区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丁字沽工人新村有一号、二号、三号三条主干路,分为一至十三段,共有平房57排,三至四层的楼房45幢。

附近还有一个小戏园子,常演的是评戏和河北梆子,不知道郭德纲老师小时候有没有在这里受到艺术的熏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西南楼

西南楼地区在解放前,大部分地区也是稻田、水坑,只有小王庄等地有人气聚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西南楼工人新村在如今的隆昌路、广东路、白云路、越秀路、黄浦路一带,十六段平房被由西向东划分为西南楼的一号路至五号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乐食品厂藕粉,来自7788.com)

一品香、新华书店、同乐食品厂、前进道菜市场、西南楼公园等处都留下了大家的旧日足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尖山公园是当时最著名的地标,也就是后来的天津乐园,现在的天津文化中心。

唐家口

解放前的唐家口居民,大多住着窝棚和土房子,周围有很多臭水坑和坟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唐口儿地道来自天津日报)

当年这里有卫国道二中、天津七中、唐家口三中、唐家口一号路小学等学校,现在留下的应该只有7中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里还有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织工业高等院校——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其与天津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牙好,胃口就好”是家喻户晓的广告语,天津牙膏厂就是他的前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佟楼

曾经的佟楼区域比吴家窑还要偏僻,是个十足的“大开洼”,平整好坟地和水坑,也建起了“工人新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佟楼文化公园)

其实,任何时期的“保障性住房”都不会建在市中心,而且,在天津的快速发展和扩展中,不少周边的房子原来都是坟地,所以,这一点完全不必在意。

04

消失的“工人新村”

天津建设的工人新村有一个通病——地势低,且排水不好。老天津人都听过“三级跳坑”,说的就是下雨存水的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昊摄影)

当时,居住区比大马路地势低,胡同比居住区的小路低,屋里又比胡同低,所以一下大雨,锅碗瓢盆得放在高处,不然就漂出去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孩子们倒是不怵头,下雨正好坐在大铝盆里“划船”玩儿,大人可就有点儿心疼被泡的家具和被褥了。

不过,看见大家都这样,也就习惯了,天津人最能苦中作乐,和邻居们一起往外淘水也是有说有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盯东)

其实,工人新村在建设之初只是想暂时解决住房问题,原计划使用十年,但随着人口的急剧扩张,天津暂时没有再次大批量改善住房的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于是,这7片工人新村中承载了3代人的欢声笑语与苦辣酸甜。

人们在这里结婚生子,孩子们从这里渐渐长大,原本的一间北房早已不够住,于是很多人都自己动手搭建小厨房,甚至小阁楼。

历经1976年的地震,再加上超负荷的房屋使用,令本就略显简陋的临时住房,暴露出了更多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百年影响记忆)

据统计,天津工人新村普遍发生了漏雨现象。

其中,王串场工人新村纺织机器厂宿舍漏雨占80%,吴家窖工人新村的东亚毛呢公司宿舍共建1200间,漏雨的有915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强盛,从80年代开始,天津终于开始动迁老旧的“工人新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先从吴家窑开始,接着在1987年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拆迁,到了90年代,丁字沽、王串场、中山门的工人新村开始大规模改造,2000年前后全市已基本完成整体改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天津365淘房)

人们在搬离“段儿平房”的时候,心中当然会有不舍。

小时候在附近的水坑里游过泳,在水边抄过老贺;上学了,和同学爬过墙头打过游戏;再大些,又和朋友们在胡同里喝酒聊天打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里住着几十年的街坊同事们,狭小的空间中保留着大家全部的记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不舍归不舍,大部分人对于搬入新楼房还是高兴和期盼的,就和当初刚搬入“新村”的心情差不多。

曾经的“工人新村”早已成为历史的缩影,不过,当路过那些住了几十年的老地方,我们还是可以从如今的格局中,依稀分辨出当时的位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天津工业和信息化)

2010年,天津“工人新村博物馆”在中山门公园对外开放,馆内实景呈现了工人新村的胡同、院子,还原了大量室内陈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自120像素)

看着靠在墙边的28自行车,墙上的煤饼子,院儿里的小桌子,四腿儿不平的凳子,桌子上的彩色热水壶,铝制大饭盒......不知不觉中坠入旧时光。

参考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职工住宅环境与工人新村建设》(上中下)、天津365淘房

内容编辑 | 白丁乔

审核编辑丨依 然

内容主编丨李十三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