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国内百废俱兴,什么都是从新开始,重头开始,不仅要确立新的国旗、国徽、法律、组织机构等等,重中之重是确立新的首都到底建立在哪里。
当时一共有11个备选城市,分别为哈尔滨,西安,延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广州、南京、上海、北平,每个城市都各自有优势,为何最后会选择北京呢?接下来让我们挨个来分析。
重庆、南京没有被选择,是因为历史上这里都曾经被国民政府立过首都(重庆是战时),所以尽管这两个城市,尤其是南京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历史底蕴上来看都很不错,但还是不太适合。
上海之所以没有选择,是因为当时的上海受西方影响太大,要知道那个时候差不多有小半个上海都是租界的地盘,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是不太合适的;另外一方面上海直接就是长江的入海口,从战略上考虑没有一个缓冲阻挡的地方,所以也被排除了。
西安、洛阳、开封都是我国著名古都,遗留的历史古迹众多,包括地下掩藏的各种古墓等也比较多,如果定都在此将不方便进行首都建设,所以只能放到一边。
接下来就是广州跟北平的较量了。这两个国家一南一北,广州是受近现代思想比较多的一个城市,新潮,并且水运发达,便于跟国外往来;而北平在元明清时期都是作为首都的存在,这里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又不至于像西安、洛阳那样充满了历史的痕迹。
北北平有故宫,但一个紫禁城正好可以作为地标性建筑,颐和园也恰好可以拿来当做人民的花园,重要的是无论是明十三陵还是清东陵、清西陵,都不在北平市区内,不会对城市规划形成阻拦效果。
一个国家的首都不仅是政治中心,对于文化氛围的要求同样很高,北平拥有大量的高校,国内最强的两所高校都在此处,对于国家高精力量的培养很是重要。
同时北平地处平原,地势开阔,方便之后的首都的扩建,作为一个首都,肯定第一时间要考虑到人口的问题,同时这里也非常适合铁路网的建立以及卫星城市的设立。还有一点,北平还有一重屏障,那就是天津,天津能够作为北京对外沟通以及防御的第一线。
所以综上所述,北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建都的最佳选择,因此北平被改名为了北京,意味着国家京畿重地,从此就成为了我们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