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武清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早已有序地恢复生机。但是,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如同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还在默默守护着留观人员的健康。它是让许多人避而远之的场所,却也是一群临危受命的“战士”逆行的战场,它就是奥蓝际德隔离医学观察点。
今天
小武走进了这个常常被人们忽略
却最不该被忽略的地方
发现了一些动人故事,想讲给大家听
一大早,在奥蓝际德隔离医学观察点,唐佳堃刚刚给隔离人员送完餐,一圈忙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干起了别的工作。
唐佳堃是奥蓝际德隔离医学观察点医疗管理组综合服务组的一员,她和同事每天为隔离在这里的留观人员送餐,测量体温、监测健康状况、送快递、消毒等也是他们每天的工作,大堂经理、快递员、保洁员……成了唐佳堃和同事们的新“角色”。
进入隔离区就需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戴手套、穿脚套。虽然是只是薄薄一层,但防护服透气性很差,穿上之后立刻觉得非常闷热,她来回一趟下来就浑身是汗。“刚开始是有些不习惯,隔离服憋闷,没一会儿就会缺氧、头疼,分发这么多人的餐食很消耗体能,现在都习惯了。”唐佳堃说。
临近中午,唐佳堃放下手头的工作,又推着装有整整一层楼的留观人员的午餐开始分发,她将分装好的袋子放在每个人的房间门口,再轮流通知每个人取餐。唐佳堃告诉小武,“这是为了避免同时出来取餐时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工作中的唐佳堃认真且专注,可是她的心中有浓浓的牵挂。8月8日晚,她的父亲突发心梗,于武清区中医院住院抢救,8月16日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目前病情依然危重。因为身在隔离医学观察点,接触的人员有一定风险性,为了确保绝对安全,不把潜在的风险带给其他群众,唐佳堃选择了继续坚守岗位。
唐佳堃
“得知父亲的病情后,我非常担心,但是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党和人民需要我,我就要冲在一线。相信父亲能够挺过来,也期望在这里的每一位留观人员都能顺利解除观察,疫情尽快结束,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故事,令人感动的人不只唐佳堃。
8月10日晚23:50,医疗管理组信息组工作人员张静的公公因病去世。接到消息后,张静哭了一整夜,第二天眼睛红肿着,又投入了工作。
因疫情防控规定,小武只能与她视频连线,镜头中的张静眼眶微红,不知是没休息好,还是又偷偷哭过了。采访过程中,张静手中的对讲机多次响起,“您稍等一下,我手头有非常紧急的工作要处理。”采访被迫中断。
一个90后的年轻党员,压抑着内心的伤痛,在繁重的工作中来回奔忙。她舍弃的是最珍贵的亲情,挑起的是保卫人民健康的重担。
“在得知我家的情况后,街道办事处、院领导,还有各个上级部门都去我家慰问了。作为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我深深感到了党组织对我的关怀。”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张静并没有抱怨自己的苦和累,她表达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感谢党组织的关爱。多么善良的姑娘,应该是我们感谢你呀!
因为无法进入“红区”,小武只能在隔离医学观察点外围转了转。一个熟悉的面孔和我们打了个招呼,他是区交通局公路养护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王玉斌。上次见到他,还是今年1月份,他顶着寒风帮助搬运留观人员的餐食。如今已烈日酷暑,他依旧在这坚守着。
信息联络组工作人员李慧娟也已经被抽调到这里3个多月了,和她同组的李星辉,更是这里的“常驻嘉宾”。
李星辉
“张静、唐佳堃二位同志在隔离点工作期间一直兢兢业业,面对家里突发情况,依然坚守岗位,真正做到尽职尽责。在隔离点,像她们一样的还有很多。大家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抗疫一线,践行着使命和担当,为巩固全区疫情防控形势和守护群众生命健康作出了贡献。”
目前,约有100余名工作人员负责着奥蓝际德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医疗防控等工作,他们都是从各部门、各行业抽调而来的精兵强将。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也有不少人主动请缨来到这里。整个隔离医学观察点如同一台机器,各组别就好像一个个齿轮,紧密而有序地运转。每名同志始终牢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誓言,视隔离点如家、视职责如使命,以强烈的政治担当、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在这里,没有“闲人”,尤其是冲锋在前的党员们,几乎包揽了所有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有的同志家里有生病的父母,有的夫妻二人都投入到抗疫工作,留下了年幼的孩子……他们长期奋斗在一线不能回家,只为兑现入党时那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词。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在黑暗中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他们值得一句最真诚的“谢谢”!
来源:美丽武清
审核:刘浩杨
编发:张 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