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五大道,天气微热。
赵旻诗走进常德道上的桑丘书店,点了一杯茶饮,拿起一本小说,在茶座上读了起来。她在北京读研,这次来天津会友,闲暇无事,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一下午,在大众点评上一搜,发现了桑丘书店。
店主韩筱龙忙碌着,整理书籍,和店员不时交谈……这家书店,对赵旻诗一样的读者来说,是随机的“偶遇”,而对韩筱龙来说,却是倾注了几乎全部心血的“作品”。这位不苟言笑的80后年轻人,中学时代就燃起的书店梦想,在这个城市一步步转化成自己的事业。
读者在阅读
梦想 从读书买书开始
韩筱龙是土生土长的天津孩子,自幼就爱读书。中学时,他经常泡在图书大厦,年龄再大一点,能独立打车了,就隔三差五跑到长江道的图书批发市场淘书。
在他的记忆中,那些年称得上是图书卖场的黄金年代。图书大厦那么多层,全是书,批发市场那么多家书店,家家人头攒动,站满了来买书的读者和进货的书商。这个图书市场,品类全,新书到货及时,还有折扣,韩筱龙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后来,在批发市场“混”得熟了,老板一看见这个小孩子,不用多说话,就会多给打些折扣。
每当在书店看书选书时,韩筱龙经常会在脑子里浮现一种朦胧的想法,就是等长大了工作后,自己也开一家书店,能看书,卖书,还能一边挣钱,该是多么美的差事。
年龄渐长,想法也一步步清晰而明确起来。2008年,他到厦门读大学,选择的就是工商管理专业,给将来开书店打基础、储备知识。
他的大学时代,是移动互联网逐步兴起的时代,也是书店新旧业态转换更替的年代。在不少城市,韩筱龙惊讶地发现,书店,已经不再只是单纯卖书或卖货的营生了。
简约的陈列,轻柔的音乐,优雅的装饰,可口的饮品……韩筱龙发现,在新形态的书店里,人的思绪沉潜、安静,可以不理会外边的喧闹,书肯定是要读的,但也可以不那么功利。在他的观察里,书店已经从单纯买书的地方,变成适合独处、消磨时光,或和朋友谈天说地的社交空间了。
“这种形式太好了!”韩筱龙回忆当时的感受。对开书店,他更加心动了。
为了书店的梦想,毕业后的六年里,从业界领先的连锁品牌,比如茑屋、诚品,到西西弗、言几又,以及各城市富有特色的独立书店,他都认真考察过。甚至,他还转战重庆、成都等地,亲自到多家品牌连锁图书和优衣库等知名零售企业上班,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开书店做准备。
桑丘书店
回津 再不开店就老了
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就是回天津开书店。而具体形态,在他头脑中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独立运营的独立书店。
“再不做书店就老了!”说起当时的心情,1989年出生的韩筱龙笑着说。他观察过其他城市的同行,很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我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采访时,记者能明显感受到,韩筱龙安静、文气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进取的心。
2018年,韩筱龙带着成都的女友回到了天津,着手开书店事宜。
此时,距中学时代已过去了10年。这10年,是天津书店业大洗牌和剧烈转型的时期。他去图书大厦看了看,乏善可陈,书也不那么丰富了,人也少了。又到曾经去过的长江道图书批发市场,90%的店面已经关门大吉。
传统书店卖场衰落的同时,是一些独立书店的举步维艰,它们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往往是还没做出名堂就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关店。他和店主们沟通,得到的很多都是“不行了”“不好干了”的悲观回应。
这些,并没有让韩筱龙丧失信心,因为这时他也发现,“店中店”模式的连锁品牌书店纷纷进驻各大商业体,在充足资金的加持下,做得风生水起。他坚持自己的判断,不是市场不行了,而是书店自身经营和思路的问题,大型商业书店活得很好,独立书店一定也有市场,“天津的底子在这里,需求一直都在。”
说干就干!选址、装修、招聘、进书……经过近1年的筹备,2019年5月,韩筱龙的桑丘书店在南京路一家写字楼里开业了。
桑丘是名著小说里堂吉诃德的随从,务实、亲切,韩筱龙觉得很符合天津人的特质,于是用作了店名。
600多平方米的店面,地处天津市核心商圈,还是高端写字楼……韩筱龙坦言,作为一家自筹资金的独立书店,桑丘的起点不算低。
运营一年,书店积累了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但桑丘作为一家初创的独立书店还是比较艰难,又赶上了疫情,几乎处于连月亏损状态。仅每年100万元的房租一项,就让韩筱龙觉得非常吃力。最难的时候,他们还引入第三方蔬菜市集来引流,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
韩筱龙在店内忙碌
转机 大家仍然需要书店
韩筱龙决定改变,因为此时不改变也不行了,“房租交不起了,得走人了,房东下最后通牒了,呵呵。”韩筱龙回忆。
再一次筹备,选址、搬家……2020年6月1日,他把店面搬到了五大道常德道的一栋二层带院小楼。
一招棋,满盘活。搬过来后,租金压力大幅减小,书籍、文创、饮品、读书沙龙多种产品和服务齐头并进,之前积累的粉丝跟着来到新店,五大道的开放性也带来了可观的随机客流。还有,书店的格调和五大道的气质也是相得益彰。经过一年多的悉心经营,桑丘稳住了阵脚,实现盈利,韩筱龙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这一年多来的表现,还挺意外的。如果照之前的态势,我也不知道能坚持几年。”韩筱龙说。书店目前的状况,让他信心更加坚定。
一处小院,一丛翠竹,伴着轻柔的爵士乐,读一本小书,头一次来到桑丘的赵旻诗说她喜欢这种体验,“我不爱去那种满是书的书店,那种感觉并不友好。”
新的书店形态,颠覆了过去只是把书店当成卖书买书地点的理念,使书店具备了社交属性,还有,新型书店的现场体验感也是很多读者钟爱的价值所在。
韩筱龙打了个比方说,大家之所以还需要实体书店,好比去饭馆里吃饭,吃的就是那个锅气,吃那个热乎劲,“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叫外卖吃。”
他分析说,天津书店的市场需求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很多经营者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转型。他把自己开店的尝试,比喻为“趟道儿”或“试水”,至少书店一年多来的表现证明,大家还是需要书店的。他的坚持,让桑丘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五大道
天泽书店
多元 所以多彩
其实,还有不少类似韩筱龙这样的创业者,在天津追逐着自己的书店梦想。
80后吕作熠和合伙人在南开大学新近开了一间小书店,取名一书书店。他们从日本东京的一家书店得到启发,按照“聚焦”的理念,给人们的阅读生活和知识焦虑“做减法”,推出“一周只卖一本书”,并引入主推书籍的周边和文创产品,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新颖的模式,吸引了不少粉丝的点赞和追捧。
难能可贵的是,在天津传统书店业洗牌、新业态不断更新的同时,也有一些独立书店坚持了下来,有些甚至还是二三十年的老店,天泽书店就是在业内和读者圈有口皆碑的一家。创始人卞虹从一个小女孩的书店梦开始,早年间加盟席殊书屋,后来单干至今,已有22年历史。她始终坚信,电商再发达,实体书店也有其不可替代性,“在书店的书架上发现一本好书,是读者和书的一种缘分”。
韩筱龙对卞虹的坚持赞赏有加,他认为天泽书店在书本身上做得更加纯粹,更加专注。
内山书店上个月在鲁能城开业,“内山”品牌回归中国,落户天津,在天津书店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大家共同的判断是,这是对天津城市文化底蕴的一种认可。
“感觉这两年天津市场确实活跃了好多!”一位爱书人士告诉记者。桑丘、三联、内山……对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型书店,她如数家珍。
一个城市好了,行业才会变好,对书店来说,需要有独立的,也需要有机构的,需要民营的,也需要国资的,“各种类型的都要有,大家一起,才能构建其一个健康的市场和生态。”韩筱龙说。
书店多了,会产生竞争吗?韩筱龙的判断是,天津的书店业正处于一个培育期,大家都在共同培育一个市场,培育读者。“只有到了饱和之后,大家才会是竞争关系,现在远没到饱和的状态。”
人人小时候都有一个书店梦,而天津这座城市,正在逐步承载起更多人的书店梦想。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责任编辑:高欣然
【来源:津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