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
津云报道
我镇地毯产业规模
一起看看吧~
津云新闻讯:向联合国气象总部赠送的“长城”壁毯、被业内专家誉为“世界特大型壁毯”的天津周邓纪念馆“海阔云舒”挂毯、中南海西花厅的“九龙”壁毯……这些耳熟能详的工艺品,都是天津武清区崔黄口镇地毯产业工人的杰作。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万多人,距离武清高铁站车程将近1个小时,崔黄口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攥着全国线上平台地毯销售的大动脉,同时也占据了中国地毯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崔黄口镇的地毯制造史最早能够追溯到清光绪年间。而让小镇真正腾飞的契机,则与中国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公司成为了第一批自营进出口地毯的公司,1996年左右出口量达到了顶峰,车间里最多的时候有工人1000多人,解决了大量劳动力问题。现在技术升级,虽然用不上这么多工人,但镇子里的企业逐渐在增多,‘地毯之乡’的名号逐渐响亮,很多人也能挣上一桶金。”在天津凯利地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中,经理白洪伟边走边介绍说,现在这里的地毯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法国、新西兰、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崔黄口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毯之乡”。
从纯手工编织到手持刺枪,再到如今的热升华转印技术,崔黄口镇的地毯生产效率提升了5倍,“每人每天只能织1平方英尺,现在可以达到每人每天生产1平方米。”据介绍,目前崔黄口镇有大大小小地毯厂1000多家,全镇八成百姓收入来自这里。“1995年的时候如果肯干,一个月能赚4000块钱,远超平均工资,即便是现在车间里的工人一个月也能挣一万六七。”白洪伟说。
近年来各类地毯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亿平方英尺左右,其中羊毛胶背和腈纶胶背地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0%和90%,“全国超过一半以上的地毯都产自崔黄口,很多其他省份的地毯商贸公司在接单后,几乎都是从崔黄口订货再销售,所以实际占比将会更多。”白洪伟举了个例子,“镇上除了大企业,还有很多小作坊,我们之前统计过,单是每天回收裁剪下来的边角料就有100吨之多。”地毯产业属于传统加工业,上游抽丝、纺纱、染色,中间是机械化或人工化编织生产,下游就是销售,“我们打造了自己的产业闭环:从设计到制造,再到销售,全部由自己的团队完成。”在办公区,设计人员的电脑里展示着当下最流行的各式各样的地毯,欧美ins风、北欧小清新风、厚重奢华风、暗黑风、兽皮风,都可以在这里快速地对接需求。
面对疫情形势下物流运费飙升,生产商穷则思变,“之前地毯都是卷成一卷再装到集装箱运送至海外,现在我们彻底改变,把地毯做成可折叠、可水洗,同时兼顾抗菌除臭、防水防油、超柔、高亮等功能,这样不仅中间商省去运费,购买者也减少了浪费。”白洪伟说罢拿起一块被折成20cmx30cmx7cm的地毯,打开足足有1.5m宽、2.4m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订单暴增。”与此同时,作为龙头企业凯利地毯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更希望把这种新产品的形式推广给镇上的其他企业,大家要拼质量、拼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崔黄口镇地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要走得漂亮。”
地毯对于天津人来说并非刚需产品,可崔黄口却有一半人做这样的小生意,他们支撑了全镇五分之一的GDP。从零散加工点,到外贸大工厂,再到一个个网店,他们紧紧抓住特色产业带的集中优势,不断寻求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地毯之乡”的老百姓们,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带动了整体区域的发展,正如他们所期盼的:“我们通过努力,买了车换了房,日子越来越好了。”
来源:津云(津云新闻记者/王敬怡 摄影/姜晓龙 摄像/张勇)
分享、点赞、在看,为美丽崔黄口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