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香港教师不收礼?“幼儿园防贪指南”带给我们的启示
乔志峰
跟往年一样,刚刚过去的教师节,“老师该不该收礼”依然是热门话题,“老师向学生索礼”的负面新闻仍然未能绝迹。
尽管家长不该给老师送礼,尽管老师不该收礼,可在现实中,送礼、收礼的现象却从来未曾绝迹。一些家长为了让老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千方百计想着讨好老师;某些教师也把职业道德抛在脑后,毫无愧色地从家长和学生手中接东西。在一些地方,教师节甚至有了“谢师节”的意味。
欲彻底解决教师过节收礼的问题,除了重点关注逢年过节这些关键节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建设,还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对收礼者予以惩处。同时,也要通过宣传等方式引导家长理性对待与教师的关系。如果总有人唯恐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争着抢着送礼,风气就坏了;大家都不送礼,所有的孩子不就“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吗?
道理谁都懂,应对方式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但年年说甚至“年年抓”,效果并不明显。怎么才能解决问题呢?我们无须漂洋过海去西方取经,不妨把目光投向香港,看看香港是怎么做的。
据此前媒体报道,向幼儿园老师送礼,在香港可能会触犯法律。针对幼儿园贪污投诉大增的情况,香港廉政公署专门推出了《幼儿园校董及职员行为守则范本》。廉署称,幼儿园家长与学校关系密切,不少家长送老师端午节粽子、旅游纪念品等,在子女毕业典礼上,家长送礼答谢老师、校长教育之恩。还有家长平价向学校提供文具、装修服务。教职员在校长退休等场合,也多馈赠礼物以表心意。这些举动都暗藏贪污危机。
想必很多人对香港的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评价很高,或许还存有几分“迷信”,认为香港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自觉、自律,很多领域没有那么多的潜规则和不正之风。从总体而言,香港人的素质确实比较高,但毕竟人吃五谷杂粮,都难免有那么几分自私自利。特别是在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上,关心则乱,很容易生出一点“小聪明”、做出某些出格的举动。给孩子老师送礼的现象,不仅大陆家长较为常见,原来香港人也不能免俗。
稍有不同者,是“相关部门”对此的态度。在大陆,家长送礼、老师收礼的歪风备受诟病,一些典型事例遭曝光后,舆论对此必然是一边倒地口诛笔伐。然而,也仅仅是口头上批评而已,并不会对类似现象起到多大的匡正作用,甚至有些人一边对此进行批评,一边却该送礼照送、该收礼照收,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
之所以这样,倒并非某些人过于虚伪、两面三刀,他们或许真心认为教育领域不该存在歪风邪气,他们也不想为此推波助澜,但在现实面前却不得不选择了妥协。
相对而言,香港廉政公署没有将送礼、收礼当作普通的社会风气和师德问题,而是直接上升到行贿受贿、违法犯罪的高度来予以重视,并推出“幼儿园防贪指南”之类的规定来进行规范和干预,力度比单纯喊口号要大得多,措施也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效果无疑也要好得多。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反腐时表示,现在腐败甚至渗透到一些地方的小学和幼儿园。“有的幼儿园小朋友和老师说,阿姨,我爸在煤电公司工作,你要是缺煤了就和我说一声。在小学阶段,一些小学生晋升班干部享受特权,可以免交作业。”在不良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下,一些孩子很早便深刻领会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流行语的“精神实质”。更有甚者还可能迅速“早熟”,当官、搞关系、享特权成为他们懵懂的向往。
社会缺少诚信和规则意识,那么最基本的社会秩序也将受到冲击。如果大人在这方面出了问题,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很可能是难以挽回的。家长送礼、老师收礼之类的丑陋现象,都是恶劣的言传身教,必须坚决摒弃。
无数事实都证明,自觉和自律很多时候都不一定靠得住,改变现状还要靠他律;舆论有作用,但不能将其当作解决问题的万能灵药,及时拿出法律和制度上的应对之策,才是最有用也最有效率的方式。这就是香港“幼儿园防贪指南”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