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某地区颁布的一项政策引起全国的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个地方就是天津。
天津高考报考条件调整为“户籍+学籍”,“楔子们”将无处藏身。何为“楔子”?指的就是那些为了高考选择“移民”去别省的考生。
天津出台了一项有关高考报名的新政策,针对户籍和学籍进行了严格的要求。有心人都能看出,天津这一做法显而易见是想要摧毁部分人为了高考而选择迁移的企图。
一般,政策都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颁布,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修改,所以天津此举肯定事出有因,在近几年来算是比较大的调整。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天津今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取得了738分的高分,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成绩,这比往年天津高考的水平高出了一大截。然而,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取得高分的考生,并不是土生土长在天津念书的学生,而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外地人。
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之前颁布的海河英才计划,给这些高考移民提供了合法途径,让他们在政策中找到了一条利于高考的捷径。结果这条口子越开越大,许多人抓住时机纷纷效仿。
高考政策改革之前,天津历来都是和浙江、江苏等地一样,自己出卷子高考。它还拥有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水平比北京上海差不到哪里去。作为高考大省,天津也逐渐成为了众多学生家长眼中的香饽饽。按照现在流行的网络说辞,天津目前还没达到内卷的程度。
这些年,在蓝印户口等政策支持下,不少人争先恐后地将户籍迁移到天津,使得天津的高考移民越来越多。
他们长期在本地招生计划中占据着大量名额,反而让那些本地孩子只能排到队伍后面。
本来政府实行相关计划,是为了那些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到天津打工的人,给他们的子女提供一些便利,不用为上学念书以及高考感到烦恼。
这确实给外来人口的子女上学提供了一些方便,但同时也抢占了不少本地学生高考的资源和机会。为此,本地人感到深恶痛绝,因为这些高考移民占据了大量指标不说,还基本上都是排在前面的指标,这就严重影响了自家孩子的高考。
今年的天津高考成绩放榜,那些取得高分成绩的考生大多为外地人。这就意味着本地孩子想要考取清华北大又少了一个名额,而考取双一流名校的外地考生也不在少数,以此类推,本地考生考取名校的名额就越来越少。
这使本地高考以及教育竞争更加激烈,长此以往也会如同北京上海一样,逐渐加剧了内卷的程度。天津本地向来提倡素质教育和快乐学习,重视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会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方面。
与周边激烈的应试教育相比,天津本地孩子没有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即使高考分数水平在全省排名不是特别高,但是也能争取到许多上双一流名校的位置。
如今外地人赶着高考移民的热潮,纷纷迁移到天津。这就如同外来物种入侵一样,打破了本地人保持已久的正常安宁的生活。
有些人的想法是,名校的名额就摆在那里,能不能用得上得凭自己的实力。如果自家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算外地人不来竞争,也会输给本地人,此番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虽然仅仅涉及到高校录取的数量,但因为高考移民导致名校录取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就意味着,本地孩子高考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上名校的难度也有所提升。这么一分析就会让人觉得,捧在自己手里的铁饭碗就硬生生被别人抢了,怎能让人心里不气愤。
所以,今年高考后,天津政府紧接着就做出了相关政策的修改,提高了在天津高考报名的要求。原来只需要户籍一个条件,调整为户籍与学籍同时具备,过渡期为三年,那些“楔子”们将无处藏身。
例如,如果明年想在天津参加高考,就需要具备一年的天津高中学籍。2023年在天津高考,就需要两年的本地高中学籍。2024年在天津高考,就需要三年的高中学籍了。这一政策不仅让广大群众想起,之前河北省教育部颁布的有关跨地区上中学的政策。
二者内容如出一辙,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严厉打击那些为了自家孩子上学方便,抢占外地资源的钻空子行为
其实,江苏、北京等教育资源大省都避免不了存在相同的问题,甚至有人还打起了偏远地区高考加分政策的主意。为了孩子高考取得好成绩,将来上个好大学,就通过买房等手段,费尽心思将户籍迁到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
家长们钻起了高考移民的空子,有心人却从中看见了商机,并逐渐发展成一门产业。先在当地办起了一些所谓的超级中学,然后与外地人进行交易合作,让孩子在超级中学读书上学。满足了在本地上几年高中的条件之后,便可以顺利地参加本地高考。
这些产业从上游到下游,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也给那些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了一条龙服务。
之前贵州等地就加大了相关整改力度,但今年天津的动作还是给高考移民的外地人留足了面子,但也给予了一定的提醒。
人才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我国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等因素影响,各地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地区人才辈出,而落后地区孩子念书上学都还是个问题。
最近几年,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花费了不少财力和精力,希望逐渐实现教育公平,却总是能被一些不思进取的人钻空子,违背了国家制定政策的初衷。天津高考“新政策”定向扑杀“高考移民”,教育公平是民心所向,相信今后各地区的教育资源能够尽可能做到平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