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彩华夏 拾光剪报】寻找记忆中的那些村庄——窦家房子村

记忆中的那些村庄——窦家房子村

村情简介

窦家房子村,“文革”时曾更名红光村。有214户,713人,其中回族231人。全村耕地面积853亩。村址位于街道办事处西0.5公里,东至中河,西至新兴村的地台子,南至刘辛庄村,北至么六桥村。2008年12月,窦家房子村被批准整体撤村,并于2014年10月启动拆迁工作,同期还迁至金桥街龙凤里小区。

村名的由来

窦家房子村曾经是一块荒地。距今一百多年前,一户窦姓人家从四合庄搬来这里居住。随后,约1937年左右,又先后搬来了于、金、徐、石四家,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落。因窦家第一个搬来这里,所以将村子叫作窦家房子。

现在村中已经没有窦姓人家,据说窦姓人家迁到村里居住了一阵后又搬回了四合庄。目前村中主要以于、金、徐、石四大姓氏为主。

注:1996年版《东丽区志》载,窦家房子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建村。

糖堆杨

“糖堆儿”是天津方言,即冰糖葫芦,是北方地区极受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郊一带,属窦家房子村杨恩元(1910—1967年)做出来的糖堆儿最好吃。他做出来的糖堆儿酸甜可口,百吃不厌,回味无穷,人送外号“糖堆杨”。

杨恩元做糖堆儿的手艺是祖传下来的,手艺极其精湛,他做的糖堆儿色泽饱满鲜亮,红艳艳的十分喜人;甩出的糖衣纯净透明,糖脆不粘牙;吃起来没有焦糊味儿,酸酸甜甜、十分可口。最让人惊叹的是,据说有个孩子买了他的糖堆儿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捡起来一看居然一点土也没有粘上。

要想做好糖堆儿,熬糖的火候至关重要,多一分则会焦,少一分则粘牙。杨恩元熬糖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他熬糖的时候十分专注,目不转睛地盯着糖锅,一边加热,一边不停搅拌,等锅里的糖汁熬到全部沸腾起来,就停止搅拌,继续小火加热,直到熬好为止。他熬糖时不许别人打扰,更不许别人说话吵闹。

除了火候,红果的品质决定了糖堆儿的口感,因此杨恩元在红果的选择上十分用心,小的、坏的、有虫的红果一律不要,每一个红果都要去核,只留下那些色泽红艳、个头均匀的。火候恰当的糖粘在色泽红艳、个头均匀的红果上,看上去就让人垂涎三尺,吃上去更是酸甜可口、口齿生津。

杨恩元做糖堆儿技术高超,选料讲究,因此他的糖堆儿十分畅销。他每天早上和晚上肩扛草把子,上面插满一串串火红娇艳、晶莹透亮的糖堆儿,到处大声吆喝“糖堆儿”“卖糖堆儿了”,声音洪亮得可以穿过几道院落。周围的小孩儿大人闻声出来,顿时围满了买客。杨恩元的糖堆儿逐渐声名远扬,不用走几条街,大概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把所有的糖堆儿卖光。

杨恩元卖东西非常诚信。他不会因为糖堆儿做得好、卖得快就随意涨价。该是几分钱的东西,早上卖是几分钱,下午卖还是几分钱,人多的时候是几分钱,人少的时候还是几分钱。从20个世纪30年代开始,他卖了几十年的糖堆儿,价格始终如一。尤其过年的时候,有些卖糖堆儿的人会因为过年顾客多趁机涨价,而杨恩元却不会这样。

天津人过年有给孩子买“糖堆儿”的习惯,寓意孩子能够“用糖堆着长大”。同时天津还有句俗话“五更吃个山里红,到老一家不受穷”。“红果”就是山楂,也称为“山里红”,因此这句俗话是说除夕夜要吃糖堆儿,这样一家人能吃穿不愁。因此,每逢春节杨恩元的生意就更火爆了。光是别人预订的糖堆儿就让他忙得不可开交,他也就抽不出时间上街零卖了。但是即便忙得没有时间休息,他的糖堆儿仍旧保质保量,价格不变。

战士于广清

1946年国民党公然破坏重庆谈判协议,发动了内战。国民党军队虽然有美式装备,却屡遭打击,人员损失惨重。为了充实兵力,国民党开始在全国各地大肆抓壮丁。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只要交够了钱就可以不去当兵,但对于交不出钱的穷苦人家,国民党兵会冲进家里一顿打砸,然后强行把人抓走。

1922年出生于窦家房子村的于广清,被抓走时正是二十几岁的壮年。他和其他壮丁一起被长绳子拴成一排,押送到火车上,准备运往战场。在这期间,如果有人做出逃跑的举动就会被押送的士兵随手枪毙。

在运送的途中,火车突然停了下来,只听见外面一阵枪声。不久一名解放军走了进来,告诉他们国民党士兵已经被打跑,给了壮丁们两种选择,要么拿着路条回家,要么加入解放军。于广清之前就听说共产党替穷苦人打天下,是人民的军队,十分爱护老百姓,再加上现在解放军救了他,于是他决定留下来参加解放军。

经过多方辗转,于广清在东北加入林彪率领的第四野战军,随部队在东北平原上和国民党军队奋勇作战、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随后,他参加了海南岛战役,在战斗中他不怕牺牲、作战英勇,被组织授予三等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于广清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营的一员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一次战役中,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于广清躲避不及,头部被炸伤。由于伤情严重,简单包扎后,他被送往后方医院抢救。幸好送医及时,经过手术,于广清保住了性命。但是他的病并没有完全治好,留下了头疼和耳鸣等后遗症。

1959年左右,于广清复员回乡。组织安排他去区里参加工作,但他因为头部受伤严重无法全心全意工作,拒绝了组织上的安排,回到老家窦家房子村,之后几年一直在家养病。1962年伤情好转后,于广清参加村中工作,负责村里的入党事宜,积极发展新成员,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2005年6月12日于广清老人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