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第二轮土拍结束了。此刻,作为地产媒体人(算吧),和开发商的感受有点相仿。用天津话说,叫:磨磨唧唧。
土拍是大事,但似乎又兴奋不起来;结果不意外,但也忍不住唏嘘。不关注,不像话;关注,没有话;说什么,都像废话。
就像开发商,不拿地,没有活干;拿地,干不完活;拿与不拿,兴许都完不成业绩。
弗洛伊德说:痛苦源自认知。
对于大有”卷一切”的当下房地产市场,“卷”的根源似乎来自,“急转的赛道”和“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现实冲突;来自调控的坚定意志和行业惯性逻辑的摩擦。
对于地产人来说,“卷”的最直观表现,就是集团铁令如山的任务指标和市场现状不可调和的矛盾。
表现在土拍中,就是一曲“寂寞沙洲冷”。而背后的隐语,则是一首“只道天凉好个秋”。
挂牌61宗,停牌19宗,流拍2宗,出让40宗。
总成交面积225万方,总成交金额330亿。
35宗地底价成交。
摇号系统使用率很低,仅用了3次。
和第一轮集中土拍比,这一轮土拍的“情绪”相当稳定。有几个现象,挺有意思。
一、“中”气十足。
27家拿地房企,“中”字头企业占了8家。拿地金额占比超过6成。
拿地金额top5中,央企有4家。唯一夹在中间的绿城,背后的“好朋友”还是中交。
其中,“带头大哥”中海挥金85.46亿,一举拿下和平、红桥、河西3宗热地。加上此前布局的南开、河东、河北,中海成为多年来为数不多集齐六区、召唤神龙的“市区王”。一向以成本控制在业界颇具口碑的中海,再一次用事实印证了那句致富圣经:钱要花在刀印上。
此外,名字相似度66%的三大央企也出了重手。中铁投资斥资37.558亿,斩获黄岗、北塘。中铁建设投资以20.97亿摘得东丽金钟街。中建六局12.93亿续仓国展西、武清。
这轮,保利终于花出去了20.38亿,尽管徜徉在环城,但节奏续上了。
大企执掌江湖的形势早有预判,但局势之猛,仍挺啧啧。以至于有的房企高管说,再有猎头打电话招聘央企相关岗位,一定认真考虑。
二、“热”地不热。
这轮土拍有个现象,热地不热。大部分地块0溢价。
和平多伦道、南开灵隐寺、河西小海地……这些印象中脍炙人口的地块,全部拍得润物细无声。甚至连上轮土拍中,溢价率40%+的海教园,也几乎底价成交。
而南开、河西、河东7宗市区地,直接停牌。停牌的还有曾打得火热的西青大寺、侯台、张家窝……
拍到限制溢价的地块,竟然是大港和静海。
三、“房”不胜防
这轮拍地,房企动机很清晰:抄底、防御、上牌桌。
底价续仓,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来说,这就是马太效应。有钱人不谈布局,因为他就是棋盘。
对于这轮拿地的其他房企,目的很明确。一部分是战略性防御;一部分是战略性入局。
龙湖摘下海教园,旭辉再续南开,绿城深耕西青,中建六局加码国展西……区域深耕带来管理红利和竞争防御。或许,以后楼市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版主”。
对于那些战略性入局的房企,目的就是“力所能及”地拍一块地。所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块,反倒拍出了高溢价。于是,又一批新面孔前仆后继。
信息来源:津地产
两轮土拍之间相隔四个月,但“气息”截然不同。
第一轮土拍尚且能用“冰火两重”形容。有人49%溢价率,拍了个洒脱;有人报了十几宗地,拍了个寂寞。“每家房企的账本不再是手里的计算器和公示表,而是在一张更大的盘口上下注,赌时间、赌性格、赌生死。”
而这轮土拍,冰火融合化成了水,平静如水的“水”。即使是斩获颇丰的央企,也只是“寂寞”地走了个拿地流程。
对更多房企来说,“赌性”没了。现实,似乎越来越现实。
这几个月发生了什么?
拿地资金持续强管控,买地金额不得超过年度销售额40%;
北京严打“假离婚”购房;
上海房贷审批“三价就低”,压缩贷款规模;
武汉出台房票政策;
西安、无锡等出台二手房指导价;
深圳严堵小产权房、回迁房、学区房炒作;
杭州限购门槛升级,非本市户籍社保2年升至4年;
……
其实,房产调控一直在加码。截止到8月底,今年各级政府调控政策总数超过400项,月均达50余次,平均每天1.5次。中央部委级调控占到所有调控政策的15%左右。
限地限购限贷限价限融、整顿中介、限制二手房定价、经营贷、土地供应、打击学区房炒作等等。从调控政策到调控方式、力度、精细度,全方位提升;建立了“房、地、钱、人”的联防机制。
“房住不炒”的决心和举措,坚如磐石。这一现实,也发酵出更多“现实”。
7月开始,全国新房成交量环比下跌30.86%。上海成交面积波动最大;深圳在一线城市中新房成交量最低,二手房过户量同比跌幅8成;火极一时的唐山等地,一下回到“解放前”。
倒是天津,处事不惊,早已习惯。看着兄弟公司,一副“过来人”的坚强。
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这个当口的集中土拍,掩饰不住各地房企的表情。广州原定于6、7月推出的第二轮集中土拍,预计交易时间延迟到9月底。沈阳第二轮土拍,从8月份延期到时间待定;深圳第二轮土拍延期,参与房企的保证金已原路退回。
当然也有种说法,各地土拍政策在“打补丁”。比如天津,限定溢价15%。毕竟房企要盈利、要活下去。给开发商让些利润空间,长期主义之下,地方市场、开发企业、购房者,大家才能愉快地“在一起”。
楼市是“唱不空”的。蜕茧成蝶的过程,一定会有阵痛。但前提是,承认事实,改变认知。
天津第二轮集中土拍,也显露出行业现实的信号。
1、钱紧了。当下算不过账,未来大概率还是算不过账。土地红利、杠杆红利、资本红利的周期过去了。
三道红线、融资限制、按揭额度、资管新政……资金管控的“紧箍咒”,只紧不松。用时间赌利率的算法,不再奏效。口袋里的钱,有数。
2、不再侥幸。“调控-救市-调控”的周期性规则似乎失效了。“房住不抄”的地产调控成了常态。大潮涌来,总有人会“呛水”。
千亿房企声泪俱下写“求助信”,蓝光闪屏,华夏幸福难“幸福”,再牛的房企也不可能“永恒的大”……同车之鉴,敬畏现实。
3、市场蛋糕在缩小。房企瘦身、城市取舍、项目减持、裁员增效……“抢椅子”的游戏,仍会持续。旧的企业机构和行业规则挑战,兵临城下。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过一个理论:人口的增长总是要以某种方式消除,以维持平衡。这一“马尔萨斯陷阱”理论同样适于房地产行业。房企洗牌,格局重塑,此消彼长。
造出“内卷”一词的人真智慧。卷,都是先从内部开始。
4、管理红利,产品竞技,成为主赛场。行业中所有人得“十指粘泥”地干活,且不停地干活、学习干活。
市场倒逼专业水平和产品力提升,这道试题,全行业统考。
5、对于仍致力于在地产圈打拼的同道中人,未来几年,每个人的工资中仍将包含一份“焦虑费”和“委屈费”。
接受不确定性,拥抱变化,认命不认怂。
听到过一个故事,说:老鹰到40岁会拔毛断喙,拔去老化的羽毛和弯曲的喙,以求涅槃重生。以前觉得这是个心灵鸡汤,现在觉得是生活写实。
故事的生物学性姑且不去考证,启示还是有的——谁也改变不了生存法则,能做的是,尽力不被行业时代“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