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领导如何夺回组织控制权?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年 公元205年

【原文1】河东太守王邑被征,郡掾卫固及中郎将范先等诣司隶校尉钟繇,请留之。繇不许。

固等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高幹通牒。曹操谓荀彧曰:“关西诸将,外服内贰,张晟寇乱殽、渑,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将为深害。当今河东,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贤才以镇之。”

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操乃以畿为河东太守。钟繇促王邑交符,邑佩印绶,径从河北诣许自归。

【译文】河东太守王邑收到朝廷征召,郡掾卫固与中郎将范先等去找司隶校尉钟繇,要求让王邑留任。钟繇不同意。

卫固等表面以挽留王邑为名,背地里和高干通谋。曹操对荀荀说:“函谷关以西诸将,表面服从却阴怀二心,张晟等侵犯崤山、渑池一带,和南边的刘表勾结,卫固等人如果趁机起事,将会成为咱们的心腹大患。现在河东是天下要冲,你为我推荐个人才镇守河东。”

荀彧说:“西平太守、京兆郡人杜畿[jī],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曹操就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

钟繇催促王邑办理移交手续,王邑却携带印绶,直接从河东郡下辖的河北县去许都,向朝廷报道。

【解析】卫、范都是河东大姓,属于是地头蛇,因为有宗族及附庸,政府要看他们脸色,所以能够当上郡中长官。

当时的情况是张晟首先在关中搞农民起义,关中众多反曹势力纷纷响应,以至于张晟拥兵过万。

京兆就是洛阳,汉时坊间盛传:“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比如说南北朝韦孝宽,唐中宗李显的韦皇后,就是被唐玄宗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赶下台的那个,都是京兆韦氏出身;

材料中的杜畿,麒麟阁的杜延年,杜甫,杜预,杜如晦,杜佑(通典),杜牧这些都是京兆杜氏的出身。

颍川荀氏望族领袖,荀彧推荐的一般都是世家大族。

【原文2】卫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杜畿至,数月不得渡。操遣夏侯惇讨固等,未至。

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为难未已;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

且固等未显绝王命,外以请故君为名,必不害新君。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必伪受吾。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矣。”遂诡道从郖津度。

【译文】卫固等派兵数千切断陕津渡口,杜畿几个月都没法渡过黄河。曹操派夏侯惇率军讨伐卫固等人,大军还未开到。

杜畿说:“河东百姓三万多户,不是都想背叛朝廷。现在大军急攻,原本想要顺从朝廷的人无人引导,必因恐惧而被卫固裹挟。卫固等人势力将会更加强大。

如此一来讨伐便难以取胜,即使得胜,河东也毁了。而且卫固等人没有公开背叛朝廷,只是以请求旧长官留任为借口,必然不能公然谋害新长官。我出其不意单车前往,卫固为人多谋无断,必会假意接纳我。我只要能在郡中任职一个月,用计算稳住他,就足够了。”于是杜畿绕道从郖津渡过黄河。

【解析】在战乱频繁的汉末,河东郡三万户,人口十多万,算是大郡了。

注意,这一段材料是杜畿决定单枪匹马前往河东述职的底层逻辑,可称得上是阳谋。

杜畿敢于单刀赴会的原因,我以为有两点,其一如杜畿所言,卫固既然没有公然对抗朝廷,那么也就不会杀杜畿,因为杜畿是朝廷命官,杀杜畿就意味着公然反叛。

其二就是杜畿的出身,卫家是河东大族,而杜家是洛阳大族,河东与洛阳相邻,卫固之所以不敢轻易杀杜畿,第二个原因我以为是担心引发在大族之间结下血海深仇。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卫固不想得罪京兆杜氏这个近邻,以免引起无尽的纠纷,所以在杜畿不触及他的底线的情况下,他都不想掀桌子。

这也正是荀彧推荐杜畿的毒辣之处,驱虎吞狼,你卫固杀了杜畿,正好坐实了擅杀朝廷命官的谋反事实,则追随者骤减;同时还得罪了邻居京兆杜氏。

你卫固不杀杜畿,那就一步步的试探你的底线,步步为营搞到你很难受,卫固怎么玩都会很难受,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卫固在实力和大义上都不占优,曹操在以汉献帝的名义命令卫固。

这就是阳谋的厉害之处了,曹操抓着卫固的痛脚猛踢,卫固还手也不是,不还手也不是,因为一还手队伍就要分裂,卫固手底下的很多人是不愿意跟着卫固造反的,而不还手,就要接受杜畿的领导和渗透。

【原文3】范先欲杀畿以威众,且观畿去就,于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馀人,畿举动自若。

于是固曰:“杀之无损,徒有恶名;且制之在我。”遂奉之。

畿谓固、先曰:“卫、范,河东之望也,吾仰成而已。然君固有定义,成败同之,大事当共平议。”

以固为都督,行丞事,领功曹。将校吏兵三千馀人,皆范先督之。固等喜,虽阳事畿,不以为意。

【译文】范先想先杀杜畿,借以威慑部众,后来决定先观察杜畿的态度,就在郡府门前杀死主簿以下官员三十余人,杜畿毫不在乎,举动自如。

卫固说:“杀了他并没有好处,只会徒增恶名;并且他只是个傀儡,控制在咱们手里。”于是卫固等人正式尊奉杜畿为河东太守。

杜畿对卫固、范先说:“你们卫、范两家,是河东的望族,我今后还要仰仗你们来办事。但我是你们的长官,今后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遇到大事你们得和我商量。”

杜畿委任卫固为河东都督,代理郡丞职务,又兼任功曹。全郡的大小将领以及士兵三千多人,都由范先监察。卫固大喜,虽然表面上把杜畿当领导,实际上根本不把他当回事。

【解析】这就是典型的拉一派打一派了,杜畿刚刚走马上任,就遭到了范先的下马威,三十多个亲曹的官员被处决,其目的就是想吓跑杜畿。

为什么要杀鸡儆猴?其实就是这个杜畿太棘手,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于是想通过恐吓让杜知难而退。

而杜畿在没来之前,就已经看透了河东大家族都是纸老虎,不进反退,反而通过名义上的领导权,去重新分配河东郡的权力格局。

卫、范都是河东大族,杜畿为了稳住形势,并没有强行下场夺权,而是让权力在敌对势力之间流转。

由于范先比较强硬敌对,而卫固相对温和,所以杜畿采取打压范先而讨好卫固的策略。

卫固成了大都督、郡丞、功曹,这是朝廷给的合法头衔,大都督代表军权,郡丞代表治权,功曹主管赏罚。

等于说温和派卫固成了军权、政权、赏罚权一把抓的绝对一把手,而范先却遭到打压,明升暗降成了监督者。

什么是监督者?地位高,没油水,得罪人的活;杜畿这是拉一派打一派,试图引导敌对派内斗。

在该策略下,卫固成了获利者,而范先没有获得朝廷认可的实权,自然成了受害者,卫固成了河东明面上说一不二的大佬,所以卫固大喜,甘心拥立杜畿。

因为卫固的这些合法头衔都来自朝廷,杜畿代表朝廷,拥护杜畿就是拥护自己的合法头衔,而自己又可以利用这些合法头衔进一步做大做强。

所以任凭范先再怎么蹦跶着要杀杜,没有卫固的支持,他也一个巴掌拍不响了。

【原文4】固欲大发兵,畿患之,说固曰:“今大发兵,众情必扰,不如徐以赀募兵。”固以为然,从之,得兵甚少。

畿又喻固等曰:“人情顾家,诸将掾史,可分遣休息,急缓召之不难。”

固等恶逆众心,又从之。于是善人在外,阴为己援;恶人分散,各还其家。

【译文】卫固要举郡征发百姓参军,杜畿担心这样会使他力量大为增长,便说:“大举征兵,百姓骚动,不如采用募兵的方式慢慢来。”卫固认为有理,采纳了杜畿的建议,但募到的士兵不多。

杜畿又对卫固说:“顾念家庭是人之常情,各级将领的郡中文职官吏,可以让他们轮休,到情况需要时再征召他们,也不难。”卫固等不愿因为拒绝杜畿而引起众人怨恨,也只好同意。于是,好人在外面暗中相助杜畿,坏人都各自回家,力量分散。

【解析】这又是阳谋了,前面我们论述了杜畿利用卫固的拥护在河东暂时站稳了脚跟,接着杜畿又开始利用阳谋干涉卫固的执政权。

总结来说就是趁机去当好人,拉拢人心,让卫固没得选择。

卫固要大举征兵,老百姓最怕大举征兵了,因为那意味着被白嫖,还耽误生产,这个时候杜畿就趁机跳出来反对,建议卫固改征兵为募兵。

因为征兵是强制性的,募兵是自愿的;征兵是没钱的,募兵是有钱的;

这样一来又搞得卫固很难受,问题解决不了,提出问题的人也解决不了。

首先是问题,征兵本来就是个劳民伤财的事情,老百姓和下面县里的各大家族都不同意,但是迫于卫固的淫威都是敢怒不敢言。

这个时候杜畿提出改征兵为募兵,其实对各种次级势力都有利的,而卫固不管反不反对,这个好人都被杜畿做了。

卫固反对募兵自然能够成功,但这就伤害了下属各县次级家族的利益,就会造成一个怨恨在暗处积累的局势,如果杜畿老是提出这种拉拢人心的政策,卫固老是反对,那就会量变引发质变,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既解决不了问题,同时,杜畿这个人,卫固也解决不了,首先卫固担心引起和京兆杜氏的世仇;其次卫固不想擅杀朝廷命官引发队伍分裂;再有卫固的军政大权全部来自于杜畿代表朝廷的认证,杀了杜,不是等于放弃朝廷给自己的合法权力么?

所以卫固就不得不被杜畿牵着鼻子走,看懂了没有,杜畿找准了切入点,以阳谋一环一环小碎步的套弄卫固,每一次卫固都觉得为此杀杜畿不值得。

但是集腋成裘,这些小碎步所积累的进程,却远超过了杀杜畿带来的伤害,而往事不可追,面对沉默成本,卫固只能是一个人叹气,一句话,卫固被杜畿温水煮青蛙给套牢了。

【原文5】会白骑攻东垣,高幹入濩泽。畿知诸县附己,乃出,单将数十骑,赴坚壁而守之,吏民多举城且畿者,比数十日,得四千馀人。

固等与高幹、张晟共攻畿,不下,略诸县,无所得。

曹操使议郎张既西征关中诸将马腾等,皆引兵会击晟等,破之,斩固、琰等着,其馀党与皆赦之。

【译文】正在这时,有一股号称白骑的武装力量进攻东垣,高干也率军进入濩[hù]泽。杜畿知各县已附己,于是离开郡城,只身率领数十名骑兵,选择一个坚固的营寨固守,各县百姓纷纷抢占城池,出兵援助杜畿,几十天内杜畿已有四千多兵力。

卫固与高干、张晟合兵进攻杜畿据守的营寨,未能攻下,又开始抢掠周边各县,也没有收获。

曹操派议郎张既西入关中调马腾等将领平乱,张晟等被联军里应外合所败,曹军大获全胜,斩杀卫固、张琰等,其余党羽一律赦免。

【解析】通过卫畿的一系列操作,最后怎么样?

一方面,卫固勾结袁绍的外甥高干谋求独立,另一方面曹操驱使关中的马腾进攻卫固,其实双方都在拖延时间。

卫固假意接纳卫畿,既是担心杀杜畿亏本,其实还有一个打算就是借机稳住陕津夏侯惇的大军,避免在高干的援军到来之前和曹军发起总攻。

而曹操呢,他也是一样的打算,他派杜畿去河东的目的也差不多,一来是分化河东郡,二来也有拖延时间等待马腾大军就位的意思。

所以,当一方大军到位的时候,就图穷匕见了,高干大军先到,但杜畿先发制人,单枪匹马去河东郡府,硬生生拉出数十骑兵,可见杜畿渗透术的厉害。

在内,杜畿见时机成熟,趁机拉出人马选一个险要处勒兵自守,而下辖各县也因为被杜畿拉拢分化而纷纷坚壁清野,率兵支援杜畿。

在外,夏侯惇大军兵临陕津,马腾的西凉军步步逼近,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个以多打少的局势。

杜畿、夏侯惇、马腾VS高干、卫固。等于说,杜畿是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渗透权术,硬生生从河东郡咬下来一块大肉。

为什么说杜畿的四千多兵力是一块大肉?

河东三万户,按照一户人均四个人的标准粗略估算,河东郡是12万人,除去女人约剩6万人;除去老弱病残约剩3万人;除去公务员,后勤人员,工程人员,等等,实际的兵源数不会超过百分之十,也就是12000人左右。

即使放到近现代,二战中除了德国的动员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几,美苏英日意等国家的动员率都在10%左右,咱们中国的军队动员率是5%。

所以我说,撑破天河东郡的战争潜力就是12000的部队,杜畿通过短时间内对郡县进行拉拢,一下子拉出4000多军队,同时还坚壁清野抵抗卫固。

这背后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河东人和资源经过杜畿的组织,团结起来反对卫固,支持曹操。

这等于是因粮于敌,卫固损失了河东郡三分之一的实力,曹操增加了河东郡三分之一的实力,此消彼长,这就是相当大的优势了。

最关键的是,战场的形势得到了改善,从一开始的隔江对峙,变成了杜畿得手以后的中心开花,这对于曹操平定河东,杜畿是通过了自身的智慧和英勇无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好了,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杜畿是怎么得手的,我将杜畿的经历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生存阶段

在生存阶段,杜畿主要还是利用了卫固在高干的援军到来之前,不想杀朝廷命官和朝廷闹翻的时间空挡,找准切入点,大胆的进入河东述职。

同时进入河东郡以后,又开始拉一派打一派重新分配利益,拉拢温和的卫固,而打压强硬的范先。

同时自身不染指权力,以麻痹河东郡的敌对势力,认为杜畿就是个傀儡,没有威胁。

发展阶段

在发展阶段,杜畿同样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先是通过反对卫固大举征兵,以获得下属各县的支持;其次有施恩卫固的支持者,建议大家轮流值班。

所以材料中说善人在外,恶人分散。

杜畿之所以能够在发展阶段不断拉一派打一派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小碎步,第二是基于生存能力。

其实卫固是随时可以杀掉杜畿的,但鉴于材料中分析的原因,卫固认为杀掉杜畿带来的损失,大于杜畿不停搞小动作带来的损失,所以卫固迟迟不想动手,慢慢就被套牢了,沉没成本太大,卫固不忍止损。

壮大阶段

在壮大阶段,为什么杜畿拉出几十个骑兵,河东各县就敢坚壁清野同时派出援兵支持杜畿,说到底杜畿即使集结4000多人,面对卫固还是处于劣势。

我以为,这个时候杜畿之所以能够获得河东人士响应,既有平时拉拢的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夏侯惇、马腾等曹操阵营的外部力量已经占优。

这个时候,那些本来就不愿意跟着卫固造反的势力,包括觉得曹操已经形成优势开始择优站队的势力,面对曹军的外部挤压,就会开始下注。

形势已经如此,无论他们是处于真心支持曹操的心态,还是下注的心态,他们都不得不下注,因为乱世之中,手里抓着粮食和人口,观望,只会被两头抛弃,然后被抢:

固等与高幹、张晟共攻畿,不下,略诸县,无所得。

如材料所言,假如你是观望势力,大家都选边站队了,面对卫固等人跑到下面县里去要粮,你怎么办?

给了,你就是卫固势力;不给,人家就抢,早知如此,你干嘛不干脆之前下注杜畿呢?

所以我说,面对外力的挤压,河东各系势力必须有所抉择,必须去参与卫固与杜畿的决战。

因此,杜畿经营到适当的时候,利用适当的时机,确信己方的总实力已经处于优势,就拉出队伍振臂一呼,从者云集,最终彻底掌握了河东郡。

简单总结就是:

1.先找准切入点以合适的人选和方式确保入局者的基本安全;

2.再在不触怒对方的前提下小碎步拉拢人心;

3.最后再图穷匕见,计算赢面,确保大胜率的时候,引入外力挤压,逼所有人掀桌子站队,打一个中心开花。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杜畿这个傀儡领导抢班夺权的三个步骤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