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爱
不久前,沧州军分区收到一封北京的来信。信中写道:“请帮助寻找张凤兰和冯景山两位老战友!如能找到他们的子女也望跟我联系。总之,给你们添麻烦了,多谢!多谢!卢玉佩。”
当年战友情
历历在目
记者通过信中留下的电话号码,联系到了写信的卢玉佩老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1933年。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天津市第一中学读高中二年级。立志报国的卢玉佩决定弃笔从戎,参军入伍。之后,他在北京军区学习、工作了20多年,于1972年调至河北省邯郸军分区直至退休。期间,卢玉佩曾响应政策号召,下放至天津杨村196师当兵。
“1958年,我下放到了天津杨村196师588团6连,在那里整整待了一年。那一年,我结识了班长张凤兰和副排长冯景山。”卢玉佩告诉记者,他刚到196师的时候,张凤兰和冯景山在训练中对他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上对他格外照顾。
“记得在1958年秋天,我们部队派驻了2个团共8000多名官兵去海边改造盐田。当时生产建设的环境很艰苦。为了不给百姓添麻烦,我们都住在军用帐篷里。深秋的海边很冷,海风也很大。有一次,大风将我们的帐篷掀翻了,我的被褥全部被海水打湿。张凤兰第一时间把他的被子拿给我盖。”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卢玉佩依旧感动不已。
为了帮助卢玉佩提高射击水平,射击技术优秀的冯景山就经常“开小灶”指导他。一年的下放当兵时间结束后,卢玉佩因为在射击、格斗、刺杀等比赛中的优秀表现,被评选为“军区下放干部标兵”。“我能被评选为标兵,离不开班长张凤兰、副排长冯景山对我的帮助。”卢玉佩说。
分别数十载
倍加思念
卢玉佩告诉记者,他的祖籍在沧州。“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跟我讲,多年前我的祖辈为了谋生从沧州迁到了天津。”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卢玉佩对沧州有着特殊的感情。
“张凤兰和冯景山也是沧州人。”当年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卢玉佩得知这两位战友都来自沧州,也似乎是因为这个特殊的缘分,让三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更加亲近。
卢玉佩记得,1960年张凤兰退伍。张凤兰离开部队之前,专门去北京探望过卢玉佩一次。之后,由于通信不便、工作繁忙等原因,卢玉佩和张凤兰断了联系。
“我和冯景山最后一次见面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冯景山因为工作缘故来北京,我们一起去了天安门前拍照留念。”卢玉佩说。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已满头白发。卢玉佩更加想念他的老战友,想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是不是还健在,还想和他们再回忆一下当年在部队一起奋斗的岁月。收到卢玉佩的信后,沧州军分区的工作人员曾就此事与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然而并没有找到张凤兰和冯景山的详细信息。
据卢玉佩回忆,张凤兰1955年入伍,1960年退伍。冯景山是1955年入伍,1958年任副排长,曾任196师教导队射击教练。“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再找到两位老战友或是他们的家人。”卢玉佩告诉记者。
(如果您是张凤兰、冯景山本人,或是他们的亲朋好友、知情者,可拨打18333752620联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