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铁的地方,都是远方~
确实,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恨不能楼下就是地铁站。其实,地铁除了交通的作用之外,和一座城市的行政地位和经济实力也息息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乃至其在全国城市格局的位置。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地铁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看完了下面的内容,大家也能大概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还有没有希望开设地铁。
1969年,我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通车,但此后地铁建设发展缓慢,直到90年代城市迎来快速发展,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相继开始了地铁建设,地铁建设进入高峰期。
但在2018年,国家对修建地铁和轻轨标准做了一次调整,调整后城市修建地铁的门槛是:GDP30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300万以上。
门槛的提高,让地铁建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放缓。近三年获批城市几乎全是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其中,经济实力最弱的南昌是江西省会,行政级别最低的徐州GDP也排在全国前30城市。
可见,未来地铁建设大概率会围绕一二线城市,然后才是向各自城市群、都市圈辐射。
为什么国家要提升地铁建设标准?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各城市当前地铁建设情况如何?在地铁的带动下,未来中国城市又将进入怎样的格局?
先说第一个问题,之所以要提高地铁建设标准,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申请地铁建设的城市太多了,其中很多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很难支撑地铁建设,即使建成通车,人口规模也不足以提供平衡地铁收支的客流量。
很明显,修建地铁的三个指标分别对应了城市的经济实力、财务状况和客流需求。满足这三个条件,地方政府才不会因为建地铁背上沉重债务,地铁通车后也不至于入不敷出。
如果大家对于建设地铁的成本不了解,可以举个例子~
以最近刚刚批复的《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为例,其中提到,本次新增线路规模139公里,估算总投资980.7亿元。这么算下来,一公里就要7个亿。当然,每个城市的成本也不一样,比如19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中部分路段每公里的造价甚至超过了10亿。
所以,说地铁是用黄金铺出来也不为过,土地使用费、拆迁、工程建设相关费用、后期运营等等,每一项都不是一般的城市能负担的起的。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内地地铁公司实际利润为正的只有深圳、武汉、南昌、济南、沈阳、厦门、兰州7个,即使是北京这样的超一线城市,政府每年都要补贴100多亿。
因此,提高地铁修建门槛,控制地铁建设规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从2021年获批的城市仅有佛山、青岛两座城市,也能感受到地铁审批或许更加严格了。这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比如像泉州、烟台这些整体实力不错的城市,原本只差临门一脚,如今再看却是遥遥无期。
根据最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内地地铁里程前十名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杭州、青岛。
从GDP指标来看,这个榜单与2020年全国城市GDP排名高度重合,唯一没有上榜的苏州,也排到了11名,挤掉苏州上榜的青岛,2020年GDP排名全国第13,名次均相差不大。
可见,一座城市的地铁建设,跟经济水平是正相关的。
从财政收入指标来看,2020年内地公共预算前十城市只有苏州、天津未上榜,在榜的青岛、武汉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排在第13名和第十四名,考虑到武汉2020年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两个榜单重合度实际上依旧高度重合。
再来看人口指标,截止2019年底,内地主城区人口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重庆、深圳、天津、广州、武汉、西安、南京和成都。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未上榜地铁里程前十榜单的城市为天津、西安,地铁里程排名分别为11名和22名,在榜的杭州、青岛主城区人口分别为14名和20名。
综合比较下来会发现,至少有一项指标靠前,但未上榜的有苏州、西安、天津,地铁里程分别排在11、12、13名,地铁建设相对来说,是落后于其城市综合实力的。其中天津财政收入、人口规模双高,未上榜说明地铁建设正在掉队;指标相对弱一些,但上榜了的有杭州、青岛和武汉,尤其是青岛,三项指标均未进入前十,地铁里程却力压苏州、西安、天津,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城市潜力。当然,影响地铁建设和里程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青岛的地形也决定了需要铺设的里程偏长。
城市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地铁建设其中重要一环,能极大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杭州、青岛正在以追赶者的姿态加速前进,天津和西安则有落后的趋势,未来中国十大城市格局中,最大的变数可能发生在这四座城市。
城市的发展牵动着每个市民的心,衡量一个城市的优劣和未来,当然不能只用地铁来说明,人均收入、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医疗教育资源等等,都是我们评价城市的参考标准,这里我们只是通过这样一个角度来为大家解读。
——完——
再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