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4月16日
津云新闻记者 吴宏 见习记者 刘嘉成
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方案已于4月1日,经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本市将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
总体定位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三个板块。其中,历史名镇依据城市针灸术的“再活化”,元宝岛依据城市地文的“再组织”,文化学镇依据文化风景的“再开发”。
历史名镇板块
针对历史名镇板块,采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现存800余所老宅,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把天津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下来。目前引进乡伴文旅集团投资合作,已经进入前期设计阶段。
元宝岛板块
针对元宝岛板块,采取“再组织”方式,通过恢复过去的杨柳青曲苑堂、运河水街、非遗文化街等,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等业态,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运河游船等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小镇。
坚持运营前置、设计定制,把功能使用作为重要前提,全力开展招商工作,与北京德云社、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合作,建设德云剧场、永安书场、丹桂剧院、人艺剧院等曲艺、京剧、话剧演出场地,常年吸引全国观众。同时与中青旅等知名运营商磋商整体运营事宜。
文化学镇板块
针对文化学镇板块,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教育文化产业,与清华美术学院共同建设非遗教育基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来津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30亿元以上。
“三区一环”的功能分区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划分为“三区一环”的功能分区,包括:西渡口• 中华传统曲艺文化体验区,东渡口• 工艺美术--年文化体验区,魁阁濛雨• 津沽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御河胜概• 漕运文化活力环,近期建设的总建筑面积不大于11万方。
西渡口• 中华传统曲艺文化体验区
围绕西渡口历史码头,以传统曲艺文化传承为功能导向的功能区。其中以曲艺研修为核心,设置相声、评书、戏曲等传统曲艺体验、并规划餐饮、住宿等配套商业设施。
东渡口• 工艺美术--年文化体验区
围绕东渡口历史码头,以年画等工艺美术及其他非遗技艺传承体验为功能导向的功能区。计划将杨柳青画社迁回,形成集馆藏、展览、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年画文化节点,并结合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中心,配置风筝、剪纸等民间非遗技艺体验功能,规划相应的主题接待、餐饮配套商业设施。
魁阁濛雨• 津沽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
恢复运河湿地大地景观的区域,其中包括了“魁阁濛雨”的文昌阁历史景观、呼应西青区花卉传统的国际花园大赛的场地、还有彩灯大道、武术健身园、以及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四知书屋,同时计划结合运河河堤做一个“运河人家”的水秀,丰富夜间活动。
御河胜概• 漕运文化活力环
是运河文化主题的活动环线,包括水上游船环线、环岛无人驾驶公交体验环和“新杨柳青十景”步行环。
元宝岛:公园核心区
元宝岛是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集中展示明清天津运河文化盛景的全域、全时、全景、全要素的国际文旅目的地。
修胡同,复大院
在元宝岛上恢复胡同体系,并以历史名称命名。同时恢复两片大院,把杨柳青失去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形成可沉浸式的体验街区。
开湿地,织绿斑
恢复吴承恩《杨柳青》描绘的湿地景色,按照历史地图恢复湿地景观,同时结合水循环处理体系,内部规划一些绿斑,形成一个可自我更新的湿地系统。
理交通,串动线
为了应对柳口路交通压力,在地下规划带状停车空间,设置三个出入口。形成一个以慢行为主的无车的一个元宝岛,开辟连接三个板块的步行主要线路,串联岛上的重要项目。
此外,发布会上还透露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确定文化价值着力点是
漕运文化、年画文化和赶大营文化
并将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
创作大运河主题文艺作品 挖掘文化内涵
在文艺创作方面,近几年,天津市将大运河题材作为创作重点,推出了一批主题突出、题材丰富、特色鲜明的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长篇小说《烟火》用文学的笔触描写展现了运河沿岸的百年历史风云;话剧《运河1935》讴歌运河儿女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即将在大运河沿线多个城市进行巡演;表现受运河文化影响发生的赶大营历史及其发展的电视纪录片《赶大营》及同名图书也已经完成;正在拍摄制作的《过年的画》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杨柳青年画的前世今生。海河传媒中心与西青区联合,拍摄了5集电视纪录片《美的溯游》。
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杨柳青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等热点,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工作人员共清理墓葬119座,出土明清时期文物360余件。
近年来,大运河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全面展现运河文化,提高运河文化影响力。
海河传媒中心与西青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拍摄的探寻杨柳青年画的故事系列纪录片《美的溯游》向全球播出。
推出的“运河印象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着重展现了杨柳青古镇等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
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新时代中国·春和景明”2020年两会特别节目,用两个时段现场直播介绍杨柳青古镇因运河而兴的历史,立体展现古镇经济文化新地标。
此外,天津市还注重大运河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推出了图书《行与思:大运河文化带考察报告》,出版了《寻根大运河》系列丛书。举办了“运河记忆”非遗宣传展示、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等节庆、会展、民俗品牌活动。推出“运河印象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沿途串起古文化街旅游区、杨柳青古镇等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正在制作中的大型航拍纪录片《大美天津》,将以较大篇幅展现大运河沿线发展变化,宣传天津崭新成就。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有序进行
天津市加大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文物及遗存保护清单,大运河沿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2项,包括北洋大学堂、石家大院、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围绕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精心谋划了近三年可启动、论证较为充分的9大类51个项目,总投资310多亿元,其中10个项目已完工、17个项目已开工或启动实施、24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2020年3月至6月,天津市文物局组织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杨柳青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学镇两个项目的考古调查,共勘探发现宋代至明清时期古墓葬800多处,其中,运河文化公园地块明清时期墓葬119处,文化学镇地块宋至明清墓葬726处。9月至11月,对杨柳青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工程区域内的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119座,出土瓷罐、头饰、陶钵、镇墓砖瓦、钱币等明清时期文物360余件。出土物以陶瓷器为主,南北窑口兼备,北方瓷为本地和磁州窑烧制,南方瓷包括景德镇、浙江龙泉窑以及宜兴紫砂等窑口,这些实物的出土有力证明了天津在历史上作为南北货运贸易枢纽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交流融合。
今年,天津市文物局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大运河文化学镇项目第一批294座墓葬的考古发掘证照,待证照获批后将组织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考古发掘工作。指导西青区文物部门积极推进石家大院保护规划修改完善工作,支持石家大院、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安防项目。
摸清文物家底,建立保护传承利用清单。通过细致排查,天津大运河沿线共有实物遗存29处,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在大运河沿线树立近30块石质基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2座“世界文化遗产”标志、90处遗产区界桩和57处缓冲区界桩,全面系统搜集梳理大运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
九宣闸、北洋大学堂旧址、天津广东会馆等一批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养和修护,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大运河沿线开展静海区张官屯窑址、北辰区张湾沉船等一系列重要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其中张官屯窑址被天津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积极支持中俄天然气管线等跨运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基建考古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下一步,天津市文物局将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学镇项目考古挖掘工作,做好十四仓考古调查研究、静海独流木桥修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充分阐释运河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