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暑热难耐,迎来了天高气爽。俗话说“秋收冬藏”,秋天得好好贴秋膘、进补。那么,贴秋膘这种做法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贴秋膘也要懂得与时俱进。
贴秋膘的由来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这一天,人们往往通过吃炖肉、肉馅饺子等荤食来“贴秋膘”。。
贴秋膘不是大鱼大肉
入秋后, 告别了“苦夏”,食欲明显增加,如果不来点红烧肉、炖鸡鸭等大餐,似乎不显得解馋和过瘾。但是小编要提醒您:平衡膳食最重要,大鱼大肉伤身体!
如果一次次的大快朵颐,您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很有可能就超标了!慢慢的身体代谢就会乱套了!那么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很快就随之而来。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议,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每周吃鱼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类280~350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克为宜。
贴秋膘不忘食物多样
人体大约需要40余种营养素,每种食物含有的营养素各有不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应摄入25种以上食物,烹调油和调味品不计算在内。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身体健康需要!
贴秋膘注重时令食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人体每天应摄入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每天应摄入50-100克,调查显示目前这些食物我国居民摄入明显不足,秋季是食物收获的季节,在北方比如新鲜玉米、小米、高粱米、红小豆和红薯都可以尽情的尝鲜儿了,既新鲜美味又营养健康,对人体会产生良好的健康效应。
另外还有,核桃、栗子、榛子等坚果山货齐刷刷的咧开了嘴,苹果、鸭梨、山里红、柿子、大枣等水果也五彩缤纷的到了采摘季节。在美好的秋季,我们应笑纳老天爷对人体健康的最好馈赠,作为贴秋膘的优选食品。
除了秋膘以外,秋燥也是秋天的“常客”。立秋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症”。
注意饮食解秋燥
医学专家指出,秋分前后天气比较干燥,红薯和胡萝卜这两种食物都有很好的润燥作用。
其中,秋分前一般气温偏高,属于温燥,适合吃一些清凉的食物来抑制这种干燥,所以胡萝卜更好,因为胡萝卜不仅可以调节“温燥”的平衡,还能补气、消食。而有些地区秋分以后天气开始转凉,气候特征是凉燥,这个时候就更适合吃红薯,因为可以温热养肺,同时也可以润肺。此外,坚果、秋蜜等也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利于秋季的身体保健。
另外,秋季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朋友,更应格外小心,以防旧病复发。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第二,避免过多食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酒及过热、过甜的食物;
第三,不要睡前进食(尤其是饱食),因夜间进食影响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秋后三个地方别冻着
中医学有一种养生理论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不过,“春捂秋冻”是相对而论的,是有条件的,年轻人、身强力壮之人,添加衣物的时候可以晚点、强度都可以稍大些;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则要注意分寸,甚至要春捂秋也捂。
医学专家介绍,因为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即使正常的秋冻,有三个“禁地”——头、肚脐、脚也是要严加保护的。
头
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
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温的人和易感风寒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脚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脚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来源:天津科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