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回望周总理的一生,为国为民,兢兢业业,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对待人民,始终保持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正因如此,人民才将他看作一位好总理,1976年,周总理不幸逝世,在他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化那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站满了十里长街,他们不畏零下的严寒,毅然站立在寒风之中,为的就是送他们最爱的总理最后一程。
十里长街送走了周总理最后一程,所有人都以为他终将入土为安,只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周总理临终前,对自己的妻子邓颖超留下了最后一个请求,就是希望在自己死后,妻子能够代替自己向组织上申请不要将骨灰入土,而是随风撒去。
因为在他看来,人死之后就是灰飞烟灭了,又何必用一坛骨灰占据一片土地呢?
最终,中央领导经过商讨,一致同意了周总理的临终遗言,同意将他的骨灰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随风撒去。
只是,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的骨灰最终被洒在了四个地方,分别是北京,密云,天津和滨州,那么,党中央选择这四个地方作为周总理最后的安息之地,又有何寓意呢?
临终遗愿:不留骨灰,全部撒掉
周总理的遗体被火化完成之后,由邓颖超带回了家中,本来所有人都以为周总理临终前已经和妻子商量好了自己的埋骨之地,大家也愿意尊重总理的最后遗愿。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确实早已和邓颖超协商好自己的身后事,只是,他们商讨的并非是埋骨地,而是骨灰不保留,要撒掉。
周总理生前一直是火葬的拥护者,并且还是中国传统殡葬改革者的先驱,因此,在他临终之时,曾经将自己的遗愿和妻子商讨,最终邓颖超含泪答应了他不留骨灰的要求。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向党组织申请了周总理最后的意愿。
经过商讨,中央决定同意周总理最后的请求,并且将此事依旧交由邓颖超同志处理。然而,因为当时的邓颖超年纪也已经大了,再加上刚刚经历过丧夫之痛,身体素质十分不好,因此,她将这件事交给了周总理生前身边的两位工作人员张树迎和高振普处理。
1976年1月16日,晚上8点15分,负责撒周总理骨灰的飞机开始缓慢飞上天空,它承载着周总理的骨灰开始向目的地飞去,
最终,飞机几经盘旋,分别在北京上空,北京的密云水库上空,天津的海河上空以及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上空撒掉了周总理的全部骨灰。总理已经逝去,但他留下的一切会被人民永远铭记。那个兢兢业业、为国为民的总理,始终留存于人民心中。
地点一:北京上空
周总理的第一捧骨灰洒在了北京上空,这无疑代表了在周总理心中,北京之于他的重要意义。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也是周总理最初的革命理想的起点,他从这里开始走上了一条既光辉又艰苦的革命道路。因此,北京对周总理来说,意义非凡。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作为首都,占据了无比重要的政治地位。这个城市,留下了总理的半生操劳和辛勤付出。总理在这里,迎来许多人,又送走了许多人。他的人生,看人来人往,最后,党和国家也在北京将他送走。
哭泣、悲伤,总理的过世,让北京的上空弥漫着阴霾,人民的好总理不在了,而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告诉医生,他这边没有需要的地方了,让医生去更需要他的地方。总理总是如此无私,最终,无私的他,死于病痛,再也无法睁眼看看自己热爱的国家和人民。
因此,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和北京紧密相连,所以,他的第一捧骨灰被洒在这里,代表着他永远和首都人民心连心。
地点二:密云水库
周总理骨灰安息的第二个地方就是密云水库。
总理十分关注两件大事,其一是两弹一星的研究进程,其二便是水利设施的建设。
1964年10月4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爆炸成功,这对于国家的意义为何,当不需赘言。得知消息的周总理,内心满是澎湃和激动。他深刻地知道,在这个形势复杂的国际社会中,暂时积弱贫困的中国,有了一个强大武器。这对新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而水利上面,周总理可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密云水库的修建,就是为了解决北京人民的缺水问题。可密云水库的背后,并非只是北京人民的缺水问题解决。密云水库的修建成功,意味着水利建设的进步,这样进步,在日后必将普及到全国各地。
届时,缺水问题将在中国彻底消息,老百姓们可以过上水源提供充足的日子。这样的民生问题,对于总理而言,无疑是重中之重。
密云水库作为北京规模最大的水库,周总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根据记录,无论是密云水库最初的规划设想,还是后来的实地考证,方案研究,论证优化,亦或者是最后的施工落实,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周总理的亲身参与。
周总理在密云水库的修建之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倾注了大量的关注。对他而言,密云水库的建成具有重大意义,老百姓们的生活,始终是总理关注的一大焦点。
因此,将周总理的第二捧骨灰洒在此处,也是为了让他能够时刻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密云水库正在为北京提供源源不断地用水。
地点三:天津
周总理的第三捧骨灰被撒在了天津海河入海口,周总理与天津的渊源很深,他曾在这里读过五年书,在读书期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此之外,他的另一半邓颖超也是他在天津结识的。
在这里,他的思想开始解放,他的革命火种也开始萌发,他曾在天津组织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也曾领导参与过多项进步运动。在这里,他和爱人结识,并且开始一同走上革命的道路。
如果说北京是他后半生的驻足点,那么天津就是他前半生的起点,无论是他的革命生涯,亦或是他与邓颖超二人的家庭生涯,都是从天津起步。
革命路上,无数先进之人抛头颅、洒热血,起初一同奋斗的人,或许坚持到了最后,或许半途走散,或许早已牺牲。可那段热血的记忆,从未在总理脑海中消弭。他对天津的感情是深厚且浓烈的。
将他的骨灰洒在这里,也是为了纪念青年时期的周总理曾经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也是为了让他重回这个给予他思想启蒙的圣地。
在这里,周总理能够再一次看到他的青春年少,以及风华正茂,也能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像当初的他们一样,在这片土地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传奇。
地点四:山东滨州
周总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是撒在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的。周总理生前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感情十分深厚,其中原因很多。
首先,他自小离家读书,后来又为了革命工作辗转多地,几乎没有时间承欢膝下,后来母亲离世,他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周总理时常怀念母亲,而黄河作为孕育所有中华儿女的母亲河,让周总理感到温暖和亲切。
其次,生前周总理就曾多次提过自己要将骨灰撒入黄河,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给予我们灌溉之情,而且,撒入黄河中的骨灰还可以用来喂养鱼虾,而这也算是周总理回报母亲河的一种一种方式了。
除此之外,根据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周总理生前曾经说过,他想将自己的骨灰撒入黄河还有另外一个缘由,就是希望他的骨灰被撒入黄河之后,能够顺着黄河水顺流而下,最终流经到宝岛台湾,他希望能够看到祖国统一的那天。
周总理说:“人生来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前的工作、劳动是为人民服务,死后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头田野的,可以作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里的可以喂鱼虾,营养水生植物,还在继续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人类才是生生不灭的。”
这段话不知不觉竟然成为了他一生活动的准则,生前尽心为人民服务,死后化作一捧黄土,依然成为着山川河流的养分。周总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生前受祖国山川河流的养育,死后愿意以骨灰回报它们。
我们的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未来而兢兢业业,就像他幼年所说的那句话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这一生,为中华之崛起,生活,工作,然后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