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枪起跑!京沪津准备怎么干?

日前,北京、上海、天津相继发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关实施方案,国内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已有三城发布“路线图”。

7月19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召开。经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五城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显然有着良好基础。

今年5月,《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发布,该报告将19个城市纳入评价。其中,综合得分TOP10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深圳、杭州、武汉、苏州和西安。

来源: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

5项一级指标得分中,上海拿下3项第一,分别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国际知名消费品渗透度指标、国际旅游发展指标中居于首位,北京在上述指标中位居第二;北京则拿下2项第一,分别在国际消费环境指标、优质消费资源聚集度指标中居于首位,上海在上述指标中位居第二。换言之,北京和上海在全部5个一级指标得分中包揽前二。

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试点城市中,北京和上海显然最具竞争力,也最可能率先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来源: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

天津在5个首批试点城市中,综合实力最弱,综合得分仅位居全国第12,5项一级指标得分,排名也不靠前,甚至皆弱于武汉、成都。

可以这么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成为试点城市,既考量了城市能级,也兼顾了培育建设城市的“梯度”,以更好地达到试点目的。

如今,北京、上海、天津已发布相关方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正式鸣枪起跑,这些城市如何推进培育建设工作,对其他想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国际”是立足点。

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首要的就是面向国际、立足国际,消费的发展视野必须要放得更高远。要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同时加快培育本土品牌,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

如何实现消费“国际化”?北京、上海、天津的策略各异,但核心路径基本围绕外引首店、内育品牌、彰显文化等三个方向。

来源:搜狐城市

一是外引高能级首店。上海要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吸引更多高能级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入驻,每年新增各类品牌首店800家以上,同时支持国际品牌来沪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上海首店经济一直很强,2019年到2021年上半年,上海引进首店数量达2408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北京提出,力争到2025年,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将北京打造成为全球首发中心。

天津则表示,实施总部机构和首店引进专项行动,提升国际品牌聚集度。

二是内育本地化品牌。北京更倾向于在本土品牌培育层面发力,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到2023年,北京要在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在美妆、食品、服饰定制、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方面,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消费品牌企业,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到2025年,力争孵化100个以上新消费品牌,其中亿级规模品牌20个以上,千万级规模品牌80个以上。

上海提出,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日、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创新展等各类品牌展会和活动,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是彰显地域性文化。北京、上海、天津都通过注重老字号发展,来彰显区域文化底蕴。比如,上海支持老字号在进博会宣传推广,进免税店、上跨境电商平台;北京将在前门、大栅栏、琉璃厂等区域打造10个左右老字号聚集区,重塑城市商业名片;天津则提出要“走出去”,大力培育天津消费制造拳头产品,做强老字号品牌。

2

“消费”是发力点。

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在于“消费”,必须在刺激消费上花大力气,以提升城市的消费活力和水平。

如何增强城市消费能级?北京、上海、天津仍然主要聚焦三个关键词:商圈、业态和联动。

其一,要高标准推进商圈建设,打造消费升级新高地。北京明确提出,要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和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

上海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小陆家嘴、淮海中路—新天地、豫园、徐家汇、北外滩等商圈均根据自身特色要在不同维度发力,以提升世界级商圈业态和功能。

天津将打造“一河九轴九商圈”,着力把金街建设成为彰显国际影响力的天津地标商圈。

其二,要引领消费潮流,助力新业态蓬勃发展。美食、文旅、康养、体育、会展等业态,都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关注的重点。上海、北京、天津都要打造“美食之都”,同时,上海和北京拥有最顶级的主题乐园,形成“南迪北环”的格局,今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北京环球影城非常火爆,热度超过上海迪斯尼乐园。

除传统手段之外,北京、上海、天津还拿出“奇招”,北京培育优质买手团队,上海则发力直播电商,天津则提出打造消费地标,做强文化消费、亲海消费。

其三,加强区域联动,增强城市消费动能。天津和北京都提出要联动京津冀。北京要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消费联合体。建立“以周边支撑中心、以中心带动周边”的区域联动机制,整合京津冀优质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短途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环京2小时旅游消费圈。

上海则要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联动。这符合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客观规律。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比如,重庆在研究制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方案时,亦应该注重与成都等周边城市的联动。

3

“中心”是聚焦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关键要聚焦成为“中心”。提升城市消费资源要素聚集能力、辐射引领能力,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绕不开的重要核心任务。

如何锻造成为“中心”?北京、上海、天津都结合城市优势,拿出各自的方案。

上海要建设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开展虹桥和外高桥国家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集消费品进口、分拨配送、零售推广等于一体的服务链。上海不仅能通过进博会来沟通世界,还拥有强大的空港、海港,且位于铁路密度最高的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上海确实基础最好、潜力最大。

北京主要在京津冀城市群“挖潜”,通过加强与天津、河北在交通运输和文旅方面的合作,来提升区域消费资源聚集度。北京要强化其全球消费品集散能力,但其主要靠空港来推进。到2025年,北京货邮吞吐量达到300万吨。

天津要增强全球消费品集散能力,提升其区域的“中心”地位,只能主要依托天津港,因其航空客货运能力偏弱。天津利用港口优势,准备强化进口汽车口岸服务辐射功能,实施乳品、红酒等商品进口促进计划,打造辐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的进口消费品平台。

新发展格局之下,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多个重点城市竞争的焦点之一。目前看来,北京、上海基础最雄厚,基本能够在2025年左右,完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广州、重庆和天津的消费能级与京沪尚有差距,特别是天津,在首批试点城市中消费能级最弱,故天津将其建设培育时限设定为,到2030年左右完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培育建设周期一旦被拉长,可能会有更多重点城市成为试点。只要官方没有“锁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数量,就意味着其他想要入局的城市必须“全力以赴”。基于此,参考北京、上海、天津拿出的方案,对标对表上述城市的建设维度、力度和进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资料

《五城抢跑!武汉还有机会吗?》,大刚观察,2021.07.20

《国际消费中心鸣枪开赛:开放的上海VS内秀的北京》,搜狐城市,2021.10.12

《2021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成都稳居“第四城”》,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5.08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1.08.27

《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09.18

《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1.10.11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