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北方天气已经很冷了,人心有时候也能让人感到寒意。
2021年10月16日,沈阳一社保局内,保安驱赶民众,并说出让人匪夷所思之话:你死不死、冷不冷,跟我没关系!
看到这里部分网友肯定不淡定了,这还是人说的话么?其实,这样的保安大把都是,不过他比较真爽,把这种思想说出来了而已。
网上有个段子,说某些地方现在有两类人:一类是公务员,一类是非公务员,而且这两类人都已经不通婚了。
稍微往南走,2021年10月14日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的徐先生收割玉米时,因秋收作业车辆的轮胎携带有泥土,当地城管部门要求他清洗轮胎,并且在靠近农田的道路上铺设红毯,城管甚至要求他缴纳被污染路面600多平方米共计14000多元的罚款。因不敢耽误秋收作业,徐先生购买了1000多平方米的红毯,并在15日晚连夜铺设。
收割玉米铺红地毯,这也算是一大奇观。
不由让人想起2021年上半年的麦收时节,媒体记者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闫里乡的麦地里碰到了一桩怪事:农民开着拖拉机,拉着自制的喷淋设备,跟着收割机洒水,抑制扬起的秸秆粉尘。记者采访时,就碰到了检查环保的,表示环保压力很大,割麦子得用安装有防尘设施的小麦收割机。
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当个农民其实也不容易啊。
想了好久,没有想出天津城管用哪部法律来处罚农用车,毕竟农用车上的是农村道路,不可能是城市道路啊!
我们知道,行政处罚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
一、事实清楚
事实的存在及其正确认定,是行政行为能够成立的基本事实要件,是行政行为正确性和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事实不清,或者认定错误,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或者未经充分调查而确定,都应属于行政行为在事实方面的错误,从而影响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事实清楚,是对所查办案件的基本要求,是指当事人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动机、目的、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有关情况必须清楚,可用“五何”要素来概括。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情节。
“事实清楚”,在执法实务中是指决定案件性质以及案件能否成立的主要事实清楚。当然,事实是否清楚,是通过证据来证明的。
二、证据确实、充分
《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定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主要证据:决定案件性质,以及案件能否成立的证据。
证据确实:据以定案的各项证据均是真实可靠的,无伪造、诱导之嫌疑,亦无彼此矛盾的现象;据以定案的各项证据均与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不存在以彼事项印证此事项,或虚妄推断的现象;据以定案的各项证据相互协调一致,共同指向同一个证明结论。概而言之,涉案全部证据必须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的特质。
证据充分:一是案件所涉及的事实均有必要的证据予以佐证,二是用来证实案件事实的所有证据构成完整的证明体系,能形成“证据链”,三是足够的证据量所证明的案件事实轮廓实在、环节清晰,主要方面不存在模棱两可的因素。
证据确凿是从证据的证明效力方面来讲的,侧重于质量。而证据充分主要侧重于证据的数量。
三、适用法律正确
“适用法律正确”,即案件的法律适用依据准确。对于法律适用要按照《立法法》的规定,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适法原则。
新法优于旧法,一般指违法行为发生时在新法颁布实施前,对其查处程序适用新法,实体适用旧法,而对于发生在新法之后的违法行为,不管是程序还是实体都应当适用新法而不是旧法。其次,法律依据要具体到“条、款、项、目”,不存在应该用该条款(项目)而用了它条款(项目)。反之,则属于适用法律错误。常见的错误:适用已经失效或者尚未生效的依据进行处罚、应当适用上位法却适用了下位法、引用法律条款错误、遗漏法律条款或者适用法律条款不具体不规范、适用依据进行处罚时违背一事不再罚原则,等。
四、定性准确
定性准确,是指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对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行为的性质认定准确。准确地判定案件的性质,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前提,直接关系到行政处罚案件能否得以正确执行。要做到定性准确,必须要有正确认定案件性质的依据。办案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违法行为构成要件来认定案件的性质,切忌将此行为认定为彼行为。定性不准,必然会导致对案件的错误处理。
定性准确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1、定性应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
2、所认定的案件性质应具备该种性质案件的构成要件;
3、适用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准确。
五、处罚适当
要注意两个重点,一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处罚一定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过罚相当”,要合理运用好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要审查当事人是否有免于处罚或依法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加重处罚的情节。同时,对于事实、情节、规模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处罚结果应大致相当,切忌畸轻畸重、显失公平。另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承受能力,不使其丧失基本的生活条件。
六、程序合法
程序合法,是指调查处理案件的整个过程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
行政处罚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时,表现出的时间和空间的形式。时间包括行为发生的顺序和时限,空间则包括了行为进行时所表现出的方式和步骤。一个法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程序的构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步骤、顺序、方式、时限。
步骤。程序作为一个过程,是一个步骤一步骤完成的,程序犹如一条锁链,步骤犹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脱节。
顺序。程序虽然由若干个步骤组成,但步骤与步骤之间前后排列有序,不可颠倒。如先表明身份,后实施监督;先取证,后裁决;先裁决,后执行等等。
方式。完成行政处罚程序的外在表现形式,行政处罚程序的任何一个步骤都要通过一个形式去完成,没有必要的形式,行政处罚程序就无法进行。
时限。行政处罚程序既要保障公正,又要保障和提高行政效率,因此法律要求行政主体的行政执法程序必须在一定的期间内进行,否则无法保障行政处罚行为的公平与效率。
行政处罚案件的程序通常为:立案、调查取证、处罚、告知、送达、执行。
在执法实践中,程序违法主要表现在:
擅自减少或改变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步骤;
破坏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步骤的先后顺序;
随意改变了或取消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
缩短或拖延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要求相对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时限。
或许有人会问,你抄这么多,你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就是:我看不到收割玉米要铺地毯的依据。
“寻找事实、寻找法律”是执法工作的基本属性。所谓“寻找事实”,就是查明并最终认定事实;所谓“寻找法律”就是寻找并最终适用法律,这是执法工作的核心要义。这项工作直接决定正义分配的最终结果,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执法的价值认同,对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寻找事实、寻找法律”进而“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并最终实现“正确地”认定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是执法工作遵循的逻辑脉络和价值取向。
或许有人要问了,除了事实,你也应该批评一下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律依据和法律适用。
说实话,我都没有找出相应的法律和法条,再说这不应该是行政机关举证的范畴么?
2021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