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2021年10月15日-21日,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相机研究会一行开启北上相机收藏文化参观考察模式,主要是进京参加京沪相机文化交流,参加五棵松二手相机交易活动,探访京城著名相机收藏家,同时到天津和郑州拜会了相机收藏家李晓璘和许友刚。
此图有11位是来自上海的收藏家
我作为这次考察团的正式成员参加了北京的活动,这也是继2021年7月邀请我参加上海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相机研究会南下考察团之后,又一次参加上海收藏家的考察活动,同上次一样,我考察中陆陆续续记录一些见闻,现在合并在这里,并根据考察团的记录和图片,补上天津与郑州的考察见闻(我缺席这两站活动),集成一篇文章,作为这次考察活动的史料记载。
1、五棵松二手交易会开启购买模式
来自上海的相机收藏家,成为五棵松二手相机交易会最大买家,也是最受欢迎的人。
这次我是应上海华侨摄影协会邀请,到北京探访京城摄影收藏文化,参加五棵松二手相机交易会。
来自上海的十三位收藏家,在这次交易会上不仅同北京的收藏家广泛的交流探讨摄影文化,而在交易会上也是大量的采买,收走了很多心爱之物。
他们表示虽然上海的相机文化也很丰富,品种也很多,但在五棵松二手交易活动中还是看到了一些不同,特别是国产老相机,这里不仅多,价格也低一些。
而交易的商家、卖家听说他们是上海收藏家,非常给面子,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的卖家都给了大幅让利,表达了对他们的欢迎和友好。
这也让上海的收藏家高兴和满意,不虚此行!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五棵松是有情义的地方,二手相机交流会是有温度的摄影文化活动。
2、京沪相机收藏家二十年来首次面对面开展交流
京沪两地相机收藏家二十年后才走到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大家感慨过去互动太少,现在都老了。
北京相机收藏协会成立于1991年,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相机研究会诞生于1997年。京沪的相机收藏和文化研究占国内的大半壁江山,然而走到一起却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这让大家非常感慨。
10月16日,来自上海的13位相机收藏家和爱好者,同北京收藏家在五棵松摄影城举办了第一交流联谊活动。
两地的收藏家虽然都很熟悉,有些都是好朋友,但是坐下来正式的收藏文化交流,这是第一次,大家非常高兴和兴奋,介绍彼此的情况,探讨相机收藏文化的走向和新时期开展开展收藏和举办馆藏的体会和方法。
而重要是京沪相机收藏有了直接的沟通与互动,不仅会促进两地相机收藏文化交流,对国内的相机收藏以及文化展示,都是一件大事,意义深远。
3、路万江早期古典相机收藏堪称世界级别
10月17日上午,同上海相机收藏家探访京城古典相机收藏家路万江,这是一个令相机收藏家开眼界、受教育的私人收藏馆(我甚至说它是给相机收藏者上课的地方)。
此相机收藏馆既不收藏数码相机,也不收藏胶卷相机,全部是早期不为现代认知摄影器具。
路万江收藏的这些摄影器材是银盐、湿版相机,全部都是一战以前的摄影器材,或者说收藏的是相机起源历史上的始祖、骨灰级的摄影器具,展示了照相机发展前八十年的走向和曲折研发道路。
路老师很高兴我们到来,详细介绍了他收藏历史和藏品故事,他2002年曾卖过一套房(现在价值700万)而买了一套早期银版相机(非常珍贵的一套,附件齐全),现在看价差很大,但他说不后悔,因为房子有钱就可以买到,而这套古典相机,就是博物馆也没有看到过。
路老师收藏的早期摄影器材,除了珍贵,就是珍稀性,可以说都是极具收藏价值的东西,听路老师介绍自己的产品,就是相机收藏家们也感觉大开眼界,对于摄影术诞生一百八十多年的摄影器材走向,变得清晰和恍然大悟。
因为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可以非常形象而直接地说明了照相机历史怎么艰难地走过,每一代相机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从无到有,从简易到复杂,从贵族到贫民,最后成了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
路万江老师的收藏不仅别具一格,史料性、学术性、资料性非常强,这是一般收藏者很难达到境界,太专业、太珍贵了!
路老师热情好客,平易近人,他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不解斋”,这不解蕴含很深的含义和格局,他笑谈自己的三大爱好:抽烟、喝酒、收藏相机!
路万江,一个追求完美人生的人……
4、蔡园天价镜头收藏不是独有就是唯一
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那世界上是先有相机,还是先有镜头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的议论吧!
在北京同上海华侨相机收藏协会收藏家一起参观京城蔡元收藏馆,惊异地发现这里有三个第一:北京第一;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这敢称第一的收藏不是别的东西、就是摄影镜头,是蔡元收藏的古董相机镜头,无论从规模到珍稀程度都是当今其他国家和个人收藏无法比拟的,堪称世界第一。
蔡元先生是企业家,当他把目光投到收藏上,首选的就是相机,古典相机,在收藏过程中他发现了老相机镜头的独特魅力,一下子喜欢上收藏相机镜头。
在摄影术发明的前半场,重要是摄影的表达想法是由镜头的施展和魅力,镜头就是摄影术诞生的灵魂,是最具魔力影像形式再现的载体。
镜头就是摄影的诉说与表达!所以说摄影术发明后,镜头的研发一直是相机的催化剂和引领者。
一百多年了,古典镜头出了很多经典的探索与大胆研发,问世了很多值得后人致敬镜头。时光荏苒,而今能见到的老镜头越来越少,但价值越来越高,存世越来越少,收藏越来越难了……
在蔡元收藏馆,以老镜头为主的馆藏展品让人大开眼界,有太多的孤品与经典,引申出相机先人探索与走过的道路与故事,看似老铜镜头的展示,却是参观者与百年前镜头制作者和使用者零距离的对话。
这些珍稀老镜头都是蔡老师走遍世界各地苦寻而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了很多人无法想象财力,将这些人类文明智慧结晶倾其所有收入囊下,仔细研究,考察论证,追本溯源,再展示出来,形成最具特色的相机镜头收藏!
为蔡老师点赞,为摄影先人的探索感动,向老镜头致敬!
5、王安禾是最低调京城相机收藏大家
京城探访王安禾,他是最低调的相机收藏家,4000多台相机仓储式的堆积叠放,一些经典相机都是成系列的收藏,就这样无所畏惧的拥挤在一起,没有一点收藏馆的样子,太随意,太无所谓了……
王老师说,这里很少有人来,他的收藏馆也是他的工作室,因为要研究和拍照,就这样随意地摆放,但他自己知道东西都放在哪里,日积月累,有些器材上面有很多灰尘,让人心疼,很多都是价值非常贵的稀有藏品。
对此王老师很淡定,他说自己收藏相机四十多年,满世界范围的买相机,除了喜欢,还想研究和考证,每天都要拍照,需要满满的整理。
谈到相机收藏,王老师不仅对自己的藏品如数家珍,对相机、镜头以及摄影术的发展与历程非常清晰,他的藏品范围非常广,不仅有早年干湿版木质相机,各大名厂的经典相机,还有特殊用途的军用相机以及几百只古典精品镜头。
而他收藏的早期立体相机与观片器,不仅多,成色新,也是我在别处没有看到的规模。
我曾在2018年来过王老师这里,看过他的藏品,这次同上海华侨相机收藏学会的收藏家再次到访,依然觉得吃惊和震撼,不论其价值,就是购买这些东西需要多大的精力,耗费人生多少时光啊……
王老师说:乐在其中……
低调的王老师,执着精神,朴实心态,值得我们喜欢相机收藏的人尊重!
6、天津拜会最受尊敬的相机收藏家李晓璘
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的相机收藏家北上参观考察团,19日下午到达天津,拜会国产相机收藏大家,资深相机研究者李晓璘大夫。
李大夫年逾七旬,是天津肿瘤医院的医治肺癌专家,他从六十年代就开始接触国产相机,五十多年来一直收藏、把玩,有深厚的收藏底蕴和研究体会,不仅写出了很多专业性强,成果严谨的文章,还在相机与邮票文化研究,国产相机与国外研发原机型实物对比研究,有较深的造诣。
李晓璘先生收藏有1000多台国产相机,并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国字号展厅展览馆过半年,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相机收藏文化最高级别的展示,他的相机藏品现存放在宁波3R相机收藏馆。
李大夫为人豪爽仗义又热情好客,深受喜欢和爱戴,考察团的很多成员都是李大夫多年的好友,老朋友见面,李大夫设宴款待上海朋友。
宴会开始前,上海书法家沈文琪老师向李大夫赠送墨宝,付兵凯送给李大夫一件古典立体相机观片器。
李大夫非常高兴,他表示这些年来收藏相机最大的体会并不是学会了多少相机知识,而是通过相机这个载体,结交了各地朋友,增进感情和友谊,收获了更多快乐……(天津图片由付兵凯提供)
7、郑州探访许友刚藏品工作室
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相机收藏研究会北上参观考察活动的的最后一站,是来到了郑州,参观相机收藏爱好者许友刚的藏品工作室。
许友刚喜欢把玩相机有二十多年,在业内大家对他都很熟悉,这次他也是作为上海北上参观考察团一员,去了北京参加了全部活动,并作为联络员沟通北京收藏家的参观考察,最后一站以打开自己的藏品工作室收藏柜门的方式,欢迎大家来郑州。
照相机收藏,在中国属于小众群体,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收藏门槛虽然不高,但需要掌握的知识与信息非常重要,不是轻易就能入门的,虽然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台相机并不难,但要成为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收藏趣味,并不容易。
当下相机收藏已经过了任意购买,随意摆放,等待升值的时代,而是更加讲究收藏的范围,形成文化特点,也就是单一性的文化沉淀,不再是海买,而是划定自己的收藏范围。
其实越是范围小的单项收藏,越是难度大,困难多,但收藏价值、文化价值也越高。
除此以外,对于普通的收藏者收集一些自己喜欢或者对于自己有故事的相机藏品,也是乐在其中,而今大部分相机藏家也属于这种收藏。
许友刚不仅有几百台自己喜欢的相机、电影机,还有很多音响、紫砂壶、茶器与瓷器,平日里饮茶会友、把玩相机,其乐融融。(郑州图片由洪顺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