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产巨头到“造车航母”,恒大集团终于明确了十年内的转型目标。在近日恒大集团召开的复工复产专题会上,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公布了三大战略决定:一是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实现复工复产保交楼;二是全面实施现楼销售、大幅压降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三是10年内实现由房地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这意味着,恒大集团将主动降低高周转带来的债务压力,形成新能源汽车为主、房地产为辅的产业格局。
恒大集团总裁刘永灼本月中旬透露,恒驰5将于3个月后,也就是2022年初在天津下线。
首款车量产倒计时
今年9月下旬,因为拖欠工程款恒大天津工厂就出现了停工现象,涉及涂装车间供应商日本大气社、总装车间总包方中汽工程等多家公司。一直到10月,在“大干三个月”目标提出后,部分外包施工单位收到款项后陆续复工。
有消息称,许家印在公司内部表示自掏10亿元,投入到恒大造车上来。据港媒报道,许家印在香港自住的价值上亿港元的豪宅于10月19日抵押给中国建设银行(亚洲),借此,许家印可套现约2.47亿元人民币偿还债务。同时,恒大集团旗下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正与美国和欧洲的风险投资公司和行业合作伙伴进行谈判,寻找新东家。
据了解,目前,恒大汽车已经将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精英力量调集至天津,而天津基地也已经改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工业4.0高端智能工厂。据悉,恒大汽车的经理们日前在天津滨海区与合作伙伴及当地官员举行了会议。在会议上,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负责人表示,当地政府将对恒大汽车提供帮助。此外,恒大集团还于日前下发人事任免通知,涉及恒大汽车集团总部、天津公司、生产制造中心、全球研究总院等多个下属单位33人职务变动,其中多为中高层,包括张丹兼任汽车集团副总裁,常务副总裁高景深兼任恒大汽车天津公司董事长。
截至目前,恒大集团已在造车方面投资超过500亿元,而恒大汽车也在加速处置此前收购的海外企业,并通过停发核心管理层工资、将员工办公地搬迁至工厂等措施节约用人成本,希望借此最大力度盘活资产。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恒大汽车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如果能够推动车型按期上市,仍有一线生机。但也有专业人士指出,目前来看恒大汽车还处于 PT0 阶段(生产验证),一般来说,从这个阶段到量产下线还需要半年。恒大汽车想要在明年初向公众出售首款汽车,存在一定的难度。从目前恒大汽车方面的进展看,不管是此前筹建的恒驰展示体验中心,还是销售中心以及自营及授权售后服务中心,目前尚未能如期完成,如此前恒大汽车接手的北京长安街东方新天地原威马体验中心,门店也未有营业迹象。
从“住”到“行”的转变
据中汽协预测,等到2025年时,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将达到630万辆。这个年增长率35%的市场,依然还有很多机会。房地产处于调控之下,新能源汽车正受到国家政策鼓励,这在许家印眼中,造车就是值得一搏的风口。
早前,恒大集团通过一系列收购实现对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制造、动力电池、动力总成等产业布局,更名后的恒大汽车股价曾超越长城汽车、蔚来汽车和比亚迪,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车企。盖世汽车研究院总监王显斌认为:“恒大这样的布局,我觉得是没错的,只不过这个目标是很难去实现的。”在他看来,恒大转型新能源汽车面临4大难题:缺乏基因、投入太分散、缺人才、缺钱。
“用做房地产的思维去做汽车是没有任何优势的。我们对比了很多玩家,如新势力‘蔚小理’、小米等一类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说它们成功概率更大一些,是因为它们掌握了下一轮汽车核心竞争要素里面的自动驾驶和网联的软件技术,还有对于用户痛点的挖掘、出行需求的挖掘,这个是现在传统企业和房地产公司没有办法实现的。”王显斌说。可见,从地产到造车,恒大的整个经营模式和盈利思路都要重塑。
对于恒大来说,也许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有了初步的动作。9月21日,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向公司科研技术员工等授出32372万股期权,相当于公司当前已发行股本的3.31%,行权价为3.9港元。值得一提的是,恒大汽车此次期权激励不仅规模较大,覆盖范围也呈现出更下沉、更多元的趋势,实现核心技术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全覆盖。根据公告,本次期权激励授予人数合计3181人,其中汽车研发、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3075人、占比高达97%,共获期权29738 万股,核心管理干部106人共获期权2634万股,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非科研技术领导干部未授予期权。
看似简单的内部股权激励,实则是恒大汽车转变的开始。以互联网思维重塑公司、形成上下合力,也是许家印自身的一个转变。“恒大在没有造车基因、缺钱以及供应商和造车团队稳定性也不足的情况下,现在在战略上面就是要寻找第三方的战略投资者,出售一部分股权,包括现在把国能汽车对外挂牌。”王显斌认为,恒大汽车应该像初创公司一样慢慢融资,引入一些真正搞汽车的企业或者一些科技公司跟它一起共同来培育新业务,“如果它全靠自己‘出血’,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
恒大汽车将首款车的量产选在了最成熟的天津基地,可谓是明智之举。天津在新能源造车上有着清晰的产业规划,计划2023年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900亿元。如果恒大汽车能借力发力,尽快将储备的技术变现实现量产,相信“大干三个月”后会有另一番光景。
责任编辑:于建平 主编:王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