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体育局起草了《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征求意见稿》明确了2021年至2025年的未来五年间,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八大重点任务。其中包括: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心城区人均场地设施面积不足问题,新建改建体育公园10个以上,社区体育园500个,健身步道150公里以上。
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工作。
建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场地设施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按照国家在建设土地、委托运营、减免税费、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
建设“青少年儿童运动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开展针对青少年儿童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开展青少年儿童不同群体的体育活动和成长发育专项指导。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适老化水平。加强社区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规划与建设,推广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
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运动处方指导师的培训与推广,增加运动促进健康门诊服务。探索将慢病运动防治技术和手段纳入医疗保险。
详情如下
发展目标
到2025年: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为高效、便捷,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更为丰富、均衡。政府主导有力、行业规范有序、市场活力充沛、社会广泛参与、法治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得到全面提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面覆盖;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和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保持45%以上;
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7人;多元化健身服务成为群众健身的重要供给方式,带动体育产业总规模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不少于4个。
50%以上的乡镇(街道)体育工作实现“四个有”,即:有体育公园、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有定期举办的乡镇街道(社区)运动会、有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协会)。
全民健身成为建设“排球之城”“运动之都”的有力支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快速发展的驱动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活力健康城市的靓丽名片。
主要任务
(一)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利用,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制定实施《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天津市‘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整体解决方案》,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推动社区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加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区体育园(智慧健身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及多功能运动场、冰雪设施等建设。倡导复合利用模式,鼓励社区体育设施与文化、残疾人康复、学校等场地设施共建共享。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心城区人均场地设施面积不足问题,新建改建体育公园10个以上,社区体育园500个,健身步道150公里以上。加强户外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结合大运河改造、绿色屏障建设等,在海边、河道、湖边、林地修建适合群众使用的户外休闲健身场地设施,重点建好海河下游带状体育公园、铁道健身公园、环团泊湖沿岸体育设施。
落实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制度,建立完善开放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委托运营等方式,提升场馆开放规模和使用效率。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做好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群等的倾斜,强化对场馆开放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加强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化预案。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工作。
加强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指引”,建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场地设施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按照国家在建设土地、委托运营、减免税费、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
(二)打造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建设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体系
完善多元主体办赛机制,提升全民健身赛事管理服务水平,创新赛事活动组织架构,结合“我要上全运”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办好市民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形成以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市民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项目、多元化的群众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积极打造“京津冀”“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海河”“民族”“非遗”等系列特色品牌全民健身赛事。重点办好“三大球”“三小球”等项目业余联赛和传统武术、龙舟、柔道、中国式摔跤、智能体育等项目赛事。扶持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和乡村趣味运动项目。办好“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日”、“三八健康杯”、“职工庆五一”等具有我市特色的系列活动,不断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广泛开展冰雪运动,深入推进冰雪运动“七进”活动,大力营造天津特色冰雪活动氛围。
(三)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大力普及推广科学运动促进健康和“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建立市民体质健康专家库和科学研究平台,深入开展市民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依托传统和新兴媒体、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社区健身中心等,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健身大讲堂”“科学健身一点通”等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健身方法、慢病防治、运动风险防控与急救技术等普及与推广工作。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以及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工作。
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常态化。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招募、注册、培训、服务评价、保障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平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工作站点建设,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加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四)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加强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实现区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发展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社会组织,推动社区体育协会、居(村)民健身会以及其他“草根”体育组织建设,形成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通过赋予职能、购买服务、培训骨干等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评估,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使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普及与推广体育项目、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工作的重要载体。
(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强化重点人群服务
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建设“青少年儿童运动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开展针对青少年儿童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开展青少年儿童不同群体的体育活动和成长发育专项指导。加强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工作,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社区、公园、户外休闲场地配建适合青少年儿童的体育设施。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适老化水平。加强社区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规划与建设,推广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依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健身中心等,加强对老年人群体开展健身活动与健康促进、慢病干预和康复治疗的指导。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工作者的培训中增加老年人健身指导及服务的培训。广泛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和赛事。
发挥各级工、青、妇、民、农等组织作用,广泛开展各类人群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定期举办“职工体育嘉年华”“青年体育节”“巾帼健身培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农民丰收节”活动。提升残疾人健身服务,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发展。
(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
加大优质体育服务供给。促进健身休闲产业、精品赛事活动、职业体育、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繁荣发展,深入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打造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继续扩大“体育惠民卡”签约服务单位范围,提供更多健身消费选择和更优质健身服务。推动体育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提升健身休闲产业质量,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
扩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投入范围,加大对体育市场主体的激励,优化投融资和营商环境,完善多元化投资模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构建传统体育运动与新兴健身休闲项目、设施共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体育企业创新生产方式,推广应用智能技术与装备,开发智能体育产品。加快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体育用品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市级体育产业基地。鼓励体育产业融合教育、商业、旅游、文化等元素复合发展。培育大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促进体育服务产业集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体育产业大发展和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的互促双赢。
(七)加大深度协同工作机制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水平,引导学生从小形成健身习惯,锻炼健康体魄。保障每所学校按需配备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员,学生每天校内、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充分依托体育社会组织、体育院校、青少年宫、社区健身中心,建好建强青少年儿童体育校外活动营地。加强体育特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儿童体育俱乐部等建设,鼓励特色发展,突出“一校一项”“一校多项”。创新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鼓励举办各类运动项目的校际联赛、俱乐部联赛、青少年业余赛事。
推动体卫融合。整合公共卫生、养老、残疾、教育等资源,推动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建立社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健身与健康融合示范基地、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服务站等,建立面向不同人群的体质健康监测、运动处方、健身指导、慢病预防、运动康复治疗等的新服务模式。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运动处方指导师的培训与推广,增加运动促进健康门诊服务。探索将慢病运动防治技术和手段纳入医疗保险。
促进体旅融合。通过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深度嵌入旅游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宣传推广城市形象,延伸扩大城市影响,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和线路,发展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山地户外生态旅游等,培育一批集运动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品牌,推进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区建设。
(八)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打造活力健康城市文化
塑造以天津体育博物馆、萨马兰奇纪念馆等体育类博物馆为核心,包括体育赛事、体育设施、体育传统、体育名人、体育民俗、体育旅游、体育服务、体育表演等元素在内的体育文化传播推广链条,深入挖掘整理,宣传推广天津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打造体育文化精品。鼓励和引导具有正向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具有天津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体育艺术作品创作,引导和培育一批体育文化精品。依托“排球之城”“运动之都”建设,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和天津女排精神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强化全民健身激励,探索实施“运动积分”和“体育消费券”等制度,表彰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达标者、健身示范家庭、健身示范单位。积极倡导每个市民喜爱一项运动,形成“人人崇尚体育、人人参与运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