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到津的海鲜被分拣
远洋大马力钢壳渔船
【核心阅读】
天津北方网讯:眼下已进入深秋,渤海开海已有两个月,海上捕捞生产繁忙,来自滨海新区的300多条渔船每天都在渤海湾里捕捞鱼虾蟹等海产品,各大渔港码头海鲜市场交易火爆。与此同时,来自中韩渔业暂定水域的小黄鱼,来自缅甸深海捕捞的黄花鱼,来自太平洋等捕捞的鱿鱼等也纷纷运回天津市场,在海鲜市场、超市销售,倍受市民青睐。这些海产品品质一流,营养丰富,价格适中,很好地满足了市民菜篮子需求。
近期发布的《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我市继续加大渤海湾渔业修复保护,扩建海洋牧场。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有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开展境外合作,鼓励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相信将有更多海洋优质鱼虾蟹游进市民菜篮子。
渤海开海近两月
300多条渔船捕捞1.8万吨
市渔业管理部门介绍,由于今年渤海继续实施长达4个月的伏季休渔,加上天津投放的10多亿水产苗种,渤海湾渔业资源总体恢复较好,捕捞数量统计显示,今年9月、10月两个月捕捞量超过1.8万吨,有海鲇鱼、鲆鱼、皮皮虾、海蟹、海螺等10多种。从目前捕捞情况分析预测,今年渤海湾捕捞量将能达到2.6万吨左右,丰富了市民菜篮子,促进了渔民增收。
目前已进入深秋,海水温度下降,海风加大,但滨海新区汉沽大神堂的渔民们依然驾驶渔船在海上捕捞作业,渤海湾海域渔船数量并没减少。为捕捞中国对虾,一些渔船开足马力奔向水温更高的黄海海域,追逐天津自己放流的、已长成的对虾,一些大马力渔船一船可以捕捞200多公斤。
今年58岁的汉沽大神堂村渔民刘炳兴说,今年9月1日12时,渤海一开海,渔港里几十条渔船悬挂着红旗,在涨潮的波浪中、在猎猎海风里,竞相奔向渤海,开始了秋季渔业生产。他当时登上一条捕捞船出海,调查记录渤海开海后的捕捞生产情况,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鲜活准确的材料。
刘炳兴介绍,他乘坐的这条渔船主要是捕捞对虾的,到达相关海域抛锚下网,然后在海上等待3个多小时,满心希望满载而归。起网时刻一到,当看到一群群对虾在网里活蹦乱跳时,他和老伙计们特别开心,一网捕捞了100多公斤对虾,收成不错,比去年要多不少。
皮皮虾100元1.5公斤,梭子蟹110元1公斤,海螺20元1公斤,海虹蟹100元2公斤,八爪鱼30元1公斤……在滨海新区北塘渔港,中午时分,渔民李永全的渔船刚一到港就被市民围起来,当天捕捞的200多公斤海螺、螃蟹、皮皮虾、鲇鱼和八带鱼等被抢购一空。他笑着说,打渔虽然辛苦,但今年鱼虾资源量还不错,特别高兴。
与此同时,在大神堂、东沽、蔡家堡等多个渔港,满载海货的渔船刚一靠岸,就立刻被饭店老板、冷冻厂主们团团围住,抢购了绝大部分,剩下的一小部分则迅速被市民瓜分,不到一小时海货全部销售一空。为了第一时间抢到海货,一些大饭店竟然租船下海,在海上购买渔民们捕捞的海产品。
抢到一大塑料袋海蟹的市民李先生笑着说,一大早就开车从市区来到渔港,专门抢海蟹,因为天津渤海湾海域是泥质海滩,海产品口感香甜,特好吃,家人和朋友都盼望他能多抢回点海货,除了买螃蟹外,他还买了10公斤的海鲇鱼,满载而归。
建设海洋牧场
海货一年比一年多
连日来,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渔业监测团队,对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山上的生物种类进行分析。负责人郭彪介绍,他们发现,打捞上来的一块礁体上竟然附着了38种生物,有牡蛎、海螺、海虹等,一年比一年多。这说明我市经过12年精心建设的海洋牧场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从2010年开始,我市为加快渤海海洋牧场建设,兴建渤海湾"蓝色粮仓",连续组织实施了市财政和涉海工程补偿资金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在滨海新区汉沽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人工渔礁超过2.9万块,在该海域海底形成了大约13.6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
市渔业环保处相关负责人王立平介绍,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固定海域,为加快修复和保护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包括:投放人工渔礁,建造适合鱼虾蟹等生长与繁殖的环境;再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将各种生物(水产苗种)等聚集在一起,如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那样,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
王立平说,建设海洋牧场,人工渔礁是关键,其含义就是人为在海底设置的各种适于鱼虾蟹等集群和栖息的固定物体,按其物质构成有混凝土渔礁、石块渔礁、废旧车船渔礁、旧轮胎渔礁等。沉入海底后,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渔船等开不进去,成了一个鱼虾蟹繁殖、生长的避风港。滨海新区大神堂海域牡蛎资源丰富,人工渔礁为其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牡蛎大量繁殖后,又可以形成人工活牡蛎礁,继而吸引鱼、虾、蟹、贝类等到礁区内栖息,从而形成良性生态循环链。
按照《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天津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管理,提升海洋牧场管护能力,推动在南港工业区东部海域新建海洋牧场。
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深海鱼虾游进市民菜篮子
在南开区天津食品公司第二食品冷冻厂内,有一家大型远洋渔业公司的仓库,冷藏着从缅甸海域渔场捕捞运回的优质深海水产品,其中有黄花鱼、银鲳鱼、黄姑鱼、海鳗、秋刀鱼等10多个品种。因为捕捞海域周边没有工业企业,海水没有被污染,所以捕捞的鱼特别干净,营养更加丰富,非常受市民青睐。
这家远洋渔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有12艘大型远洋渔船在当地海域捕捞生产,一年四季从不停歇,目的就是为天津市民运回优质海产品。按照相关规定,12条渔船在指定的海域捕捞,海域距离海港大约200海里,渔船需航行10多个小时,每15天回港一次,把捕捞的海产品进行加工冷藏运回天津。跟渤海湾近海渔业相比,缅甸海域是天然的渔场,在不同深度的海水层生长着不同的鱼类。比如,在50米深的海水中能捕捞到黄花鱼,120米深海水中能捕捞到带鱼,在更深的海水中可捕捞到比目鱼等。捕捞跟季节还有密切关系,秋天捕捞最多的是鲆鱼,冬季则是带鱼等。
我市另外一家远洋公司捕捞的地方更远,分布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西海海域,共有3条大型渔船,主要捕捞深海鱿鱼、金枪鱼等,每年产量大约在1000多吨,其中有不少鱼在渔船冷藏后运回天津。
金枪鱼作为一种深海鱼类,素来以营养价值高、纯天然、无污染而享誉国际市场,并有"海洋黄金"之称。我市在滨海新区还建有深海鱼深加工厂,专门加工金枪鱼等,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质量最好的金枪鱼加工基地。
市渔业管理处相关部门介绍,目前,我市两家远洋渔业企业共执行农业农村部批准的远洋渔业项目6个,共有远洋渔船15艘。总吨位5457吨,总功率8436千瓦。今年1-9月份,远洋渔业捕捞产量5099吨,产值4396.5万元,运回适销对路的水产品2047吨。主要品种为银鲳鱼、黄姑鱼、白姑鱼、带鱼、墨鱼、海鳗、金枪鱼、秋刀鱼、鱿鱼等。其中,秋刀鱼551吨,鱿鱼315吨,金枪鱼168吨。
为鼓励我市企业发展远洋渔业生产,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满足市民菜篮子需求,市农业农村委出台政策,对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远洋渔业企业运回的自捕水产品给予补助。具体包括:生产量回运比例在60%以下的,给予每吨300元补助;60%以上(含60%)至80%以下,给予每吨400元补助;80%以上(含80%)的给予每吨500元补助。每个远洋渔业企业每年享受市财政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助资金原则上应优先用于企业稳定及扩大自身作业生产能力。
未来,天津将有更多远洋渔船走出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到"四大洋"捕捞深海绿色优质海产品,市民餐桌海产品将更加丰富。
发展渔家乐
观光型都市渔业蓬勃发展
眼下已进入深秋,在滨海新区多个渔港,仍有不少京津冀游客来此参加海上一日游等观光旅游项目,看着碧蓝的大海,吹着清爽的海风,品尝现场打捞的海鲜,游客们沉醉其中,乐而忘返。
据了解,目前天津沿海从事渔家乐旅游的有两个地方最为有名:滨海新区中心渔港和北塘红星渔民码头,从事海上旅游的渔船数量40多艘,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都基本进行渔家乐旅游活动。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外省市的游客特别喜欢渔家乐,人数很多,而且都是亲朋好友集体包船出游。
一家旅游公司工作人员透露,跟从事海上捕捞效益相比,渔家乐赚钱更多,也更简单。游客可以包船也可以拼船,包船平日1500元,周末1700元(都是撒两网扑鱼),乘船人数在15-20人之间,出海时间大约2个来小时,在海上撒网扑鱼现煮现吃。
多位游客高兴地说,乘坐渔船在海上行驶,站在甲板上迎着海风,看着飞翔的海鸥,心情非常愉悦,大家纷纷拍照,记录快乐时光,发朋友圈,很过瘾。船主把打捞上来的皮皮虾、海蟹、海螺、海鱼等,用海水冲干净,在船上为大家煮,吃起来特别鲜美,游客吃不完的还能带走。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跟渔民下海捕捞相比,渔家乐海上捕捞只是象征性的,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海上渔业旅游对于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增加渔民收入很有意义。
中韩渔业协定水域捕捞
把小黄鱼运回天津
在渤海湾渔船开展捕捞的同时,天津还有20多条大型渔船则忙着在中韩渔业协定水域忙着生产。跟渤海近海渔业资源相比,该水域渔业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小黄鱼、小杂鱼、鲳鱼、鲅鱼、花鱼等品种为主,除去一小部分在当地销售外,其他都运回天津,满足市民菜篮子需求。
市渔业管理处相关部门介绍,为满足市民菜篮子需求,我市安全有序组织渔船到中韩渔业协定水域捕捞。滨海新区一位渔民介绍,他花480万元,建造了一艘42米长、350马力的钢壳拖网船。船围网半径大,捕鱼深度深,还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捕捞方式。捕捞的品种有小黄鱼、小杂鱼、鲳鱼、鲅鱼、花鱼等,种类比渤海湾多很多,单体重量也重不少,鱼体内非常干净。他们利用冷藏设施,运回天津市场销售,非常受欢迎。
为帮助涉外渔船开展安全生产,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已建成国内先进的无线通讯救助站,24小时向船员发布当地风浪及其他天气,并随时接收求救信号并安排附近渔船救助。(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