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到48岁,很多人或许正忙于经营家庭,或为工作奔波,甚至开始规划退休生活。而新疆石河子市的彭素萍选择挑战自己,参加高考。
彭素萍出过国、留过学,当过俄语翻译、中学数学老师。48岁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2020年高考中以479分的成绩考入心仪已久的闽南师范大学,成为该校法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
彭素萍。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从西北到东南初体验
10月12日,彭素萍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第一次踏上了福建的土地。到了闽南师范大学所在的漳州,她兴奋地直奔校门,不想被保安拦下了。理由很简单,疫情期间,送新生的家长不允许进入校园。
彭素萍与比自己儿子小5岁的室友林萍萍走在校园。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得知自己是新生时,保安一脸惊讶。”彭素萍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起这些入学趣事。连日来,在校园内,彭素萍被看作“家长”几乎是家常便饭,与比自己儿子小5岁的室友林萍萍走在一起时,人们更“顺理成章”地把她们当做母女。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末页
来源: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而漳州的天气也让彭素萍措手不及。从新疆出发时,她穿着高领毛衣,一到达便与闽南天气的“热烈”打了个照面。入秋的漳州仍绿树红花、气候舒适,与北方的草木凋零可谓天壤之别,让她很新奇。
来到漳州,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五香卷、海蛎煎等闽南小吃和丰富的海鲜都让彭素萍赞不绝口。舍友林萍萍则告诉她,在漳州,好吃的还有很多。
彭素萍与比自己儿子小5岁的室友林萍萍。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初入校园,一起熟悉校园、布置宿舍、“蹭课”,她和林萍萍很快熟络起来。林萍萍对这位“妈妈级”的舍友也是崇拜有加。在她看来,彭素萍是朋友,是家长,更是人生导师,令人温暖踏实。
而作为闽南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最年长的本科新生,彭素萍性格爽朗,她丝毫不觉得与比自己小30岁的同学们有“代沟”。
彭素萍与室友交谈。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30年后换个活法再战高考
1989年,彭素萍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大三时到俄罗斯留学,并留在当地从事俄语翻译工作,一干就是15个年头。而后她回到石河子市,当了8年的中学数学代课老师。
再次参加高考的想法萌生于2019年暑假。教完初中毕业班后,彭素萍决定要换一个活法,她辞去工作,决心再考大学。
“人生还很长远,可以做很多事情。”彭素萍说,她的不少老同学已经退休,过起“早起逛菜场、回家围炉转”的日子,但是她的内心非常抗拒这种状态,觉得为时尚早。
彭素萍(右一)与室友。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彭素萍说,自己的这一决定得到了父母和儿子的支持,“这是很幸福的”。
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儿子甚至主动提出承担她的生活费,身边的朋友们则纷纷投来新奇的目光。
殊不知,做此决定,距她的第一次高考已有30年。备考时间不到一年,彭素萍的内心还是很忐忑。她开始加紧复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她彻底窝在家中,安心复习。
为了更好地备考,5月份,她参加了当地的高考培训班“班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就拿到第一名,增加了我的信心”。在不懈努力下,彭素萍终于梦想成真。
感受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精神
选择来到漳州,源于她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的浓厚兴趣。
彭素萍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生长的石河子市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从小接触的是杂居文化,对地道的传统文化认知甚少。”
在国外从事翻译工作期间,彭素萍的足迹遍布15个国家,中华文化在不少重要活动场合都频繁地被中外嘉宾提及,这令她愈发觉得要广泛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俄罗斯工作期间,彭素萍接触到不少闽南一带的商人,他们身上那股“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深深吸引了她。
到闽南去,感受闽南文化,认识地地道道的闽南人,成了她的一个愿望。如今,她梦想成真。
彭素萍(右一)与老师、室友走在校园。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未来努力完成大学学业
长期的翻译工作,让彭素萍深知法律在商务谈判合作中的重要性。在选择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法学专业。“以前当翻译,我只是传话筒。希望通过法学专业的系统学习,让自己的思维更严谨。”
再度开始系统学习,彭素萍希望能为普及法律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下,正是学校社团纳新期间,她也为进入法学院法律服务中心做着准备。
彭素萍在上课。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彭素萍与室友上完课走出教室。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入学第一堂专业课是《中国法治史》。课毕,彭素萍说:“老师很幽默,觉得很有意思。”她也坦言,学习法律十分辛苦,条款细则不断在变,需要终身学习。
谈及未来,彭素萍觉得有信心也有挑战,“一定要坚持完成四年的学业”。
(作者:张金川 吴晟炜 龚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