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闺女芒小果逛了小半天儿的老城区,从西北角的早点,溜达到东南角的商业区,可是体会到了住在这片儿的老天津们生活有多幸福!
单车后座给你留着,快上来,咱们走着!
第一站:
老天津人心中的“饕客圣地”
俗话说的好“每一个哏都吃货的心里都有一个西北角!”对这里的记忆,是来自味蕾的触动。
答应我,来天津一定安排一天早起,来西北角吃早点!
从这个牌楼进去,天津卫的“老味儿”,就可劲儿吃吧!闭着眼买都错不了。
炒红果、大梨糕、酸么糕是小时候的味道;炸排叉、酱牛肉和热包子,是付完钱就迫不及待塞进嘴里的美味;茶汤、槽子糕、糕干,是隔三岔五就得复习一遍的经典。
老天津的大清早儿就是这么忙碌且悠闲,吃早点的、试裤头儿的、清真做事儿的,边排队边“搭个”的,喊着“借过”赶着去上班的……
在这儿溜达一圈儿,会让你被两种“气”浸润——接地气和烟火气。
这里在八百多年前就形成了聚落,漕运时期,南运河沿岸西大湾子、大伙巷、小伙巷、侯家后、北大关、大胡同等地因从未遭遇洪水,成为理想的居住地。
守着护城河,早年有城墙,围成“算盘城”,且商业繁兴,使得这儿的老天津人成为第一拨儿“城里人”——若想追溯天津的人文历史故事,品尝津城正宗的美食,来这儿,没错儿!
△这家的糕干绝了,一个小时起排,好多人专门打听着过来
第二站:
这儿成了“网红打卡地”?
南市,因地处(十九世纪早期的)天津城外东南,当时天津市民就把这一大片商业和游艺区统称为“南关市场”,后简称“南市”。
也是天津较早的居民区,后来商民涌入,逐渐形成了一片集“撂地”、算卦、说书、魔术、杂技、卖药、小吃、剃头、拉洋片、拔牙、修脚等行业的露天游乐场所。
再后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这片儿叫“三不管”,也是个大有故事可讲的地界儿。
几经沉浮,现在最有名的,是1984年政府建设的南市食品街和南市旅馆街,当时新建的这两街建筑群被评为“天津十景”之一的“双城醉月”。
如今的南市食品街,依旧能尝到天津的特色美食,六大菜系、零嘴儿小吃等,在塞了一肚子西北角早点后,我又把自己扔进了石头门坎,吃了顿素包子。
食品街不远处还有天津很有名的点心铺子——欣乐,这是天津人逢年过节搬着马扎排队的老店。
中秋前只卖月饼,平日传统的天津糕饼:奶酥、京糕排、马蹄酥、白皮儿等,都是我隔三岔五就给家里买点儿的点心。
对了,去前看好时间,因为它任性的会给自己放寒暑假。
第三站:
天津三宝之一,大爷们的天下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明朝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当时,这座"卫城"只不过是土围子。到弘治六、七年,才砌成砖城。
修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城楼和四处城角的角楼——位于城中心的鼓楼,也是这个时候修建起来。
名为鼓楼,实为钟楼。有人说,现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张而形成的,故称“鼓楼” 是天津市的发源地。
这座鼓楼高三层,楼底的一层,是用砖砌成的一座方台,下宽上窄,辟有四个拱形门洞,通行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可以上去参观,购票方式和注意事项如下图:
周四的时候,这边有集市,人特别多、特热闹。拉二胡的,卖蛐蛐儿的,各种老物件儿,逛起来还挺过瘾的。
还有个24小时的新华书店,我跟这儿调头的时候,一个大爷看我拍照,就挺新奇的,问我:“小闺女儿也爱逛这地儿?”
对呀!多有意思,比商业街有趣儿多了!
忘了是从东西南北哪条街蹿出来——别问我东西南北,天津依海河建城,天津娃娃从来不太分东西南北——总之,一条街口出来,让我意外的相遇了“二嫂子煎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煎饼,必须尝一份!
第四站:
天津人口中的“新安”
在前往下一“景点”——古文化街的路上,途径了儿时最经常来的商场——“新世界百货”,天津人习惯叫“新安”。
以前过年就来新安买衣服,放假了和小伙伴们来唱歌,还能和家人一起逛超市,小时候的开心记忆大部分来自这里。
不远处还有刚开业不久的仁恒伊势丹,有国内第一家英文字的茑屋书店,有很多天津首家、华北首家,最近的人气也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