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彩行大运|书香飘散百余年 静海有个“状元村”

「本文来源:津云」

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千年来被大运河纵穿而过,全镇24个村里,23个位于运河沿线。其中,陈官屯镇下辖的吕官屯村位于全镇最南端,虽然从人口、面积来说不算特别突出,却素以“状元村”之称远近闻名。

步入吕官屯村,来人或许不难从蛛丝马迹中发现这个称号背后的缘由——在中国数十万个行政村中,能够将全村自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恢复以来,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村民姓名和照片整整齐齐地挂在村委会展览厅中的村落,恐怕并不多见。

这个细节正是吕官屯村风的缩影,这里诞生了陈官屯最早的近代学校,也在改革开放后贡献了数以百计的大学生。教育,已成了全村宝贵的财富。

“要让村里的优秀学子成为全村榜样”

“今年村里考上本科的有11人,其中最高分647分。这些孩子们赶赴大学前,村委会给他们举行了表彰活动。”吕官屯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杰高兴地说。

吕官屯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杰

其实,在吕官屯,每年考上十位左右的大学生已是常态,对这些孩子进行表彰也并非首次。朱杰口中的表彰活动,是吕官屯已举办9年的“金秋助学”表彰大会。迄今为止,这项活动共计表彰了考入大学的应届学生102人,考入高中的学生61人。

“金秋助学”表彰大会上,村干部为优秀学子送上奖品

记者开头记叙的历年优秀学子姓名照片墙,是吕官屯有名的“状元榜”,这些人里年轻的刚刚迈出大学校园,年长些的则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朱杰表示,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至今,吕官屯成功考上本科的村民共计超过600人,其中有15人攻读了博士学位、42人攻读了硕士学位。

“统计这样的数据,本身就是一个增加村民凝聚力和荣誉感的过程,大家对村里走出去的好学生是抱着巨大的敬佩、自豪的。我深信,这样的举措能在村里形成一种榜样力量,增强家长对教育的关注,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朱杰介绍道。

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几年来,朱杰不断发现鼓励教育、鼓励学习的这类活动,在吕官屯很容易开展,很受村民欢迎,“一方面,这要感谢政府多年来对吕官屯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这也与吕官屯自身历史上光荣的笃学传统、浓厚的尚学风气密不可分。”

运河,带来了重教兴文的契机

朱杰所言的吕官屯教育传统,源于百余年来这片土地上积累的底气。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吕官屯村民冯家吉就在自家南房收了第一批学生,这便是吕官屯私塾教育的发轫。此后,不仅冯氏后人接替父亲继续办私塾,吕官屯王家、李家都有人相继办起了私塾,一时间,吕官屯出现了三家塾学。在那个农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时代里,这样的风气显得颇为难得。

“三家塾学”无疑给吕官屯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时光荏苒,到了清末民初,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岁月里,新式学堂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由此带来的,是近代教育的普及。

由于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吕官屯的近代教育起步很早。陈官屯第一所平民化准学堂——吕官屯学校就诞生于此。时值1909年,彼时整个静海地区的现代化学堂也为数不多,更不用说在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了。

这所吕官屯学校起源自三家塾学为基础的联合办学,这所学校成立之初,便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教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吕官屯学校一直坚持办学,未曾中断。上世纪50年代最兴盛时,曾吸引周边多达二十余个村子的孩子来此读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吕官屯村孩子们的画作展览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吕官屯近代以来重视教育名声能如此响亮,为什么这里率先出现了平民化准学堂?不少吕官屯的老村民认为,个中原因与吕官屯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运河文化密不可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吕官屯村民的毛笔字作品

吕官屯西靠运河,村子距离运河也就一百多米,沿河一带设有可以停靠船的码头。大运河以外,村东还有一条贯通九省的官道,清末民初全线通车的津浦铁路也在近旁。同时,吕官屯是陈官屯镇24个行政村里最南端的一个,南邻有‘天津南大门’之称的唐官屯镇,村子距离河北省界也仅6公里,这些条件天然地就能在天津与河北省之间形成一个货物集散重镇。

清末民初,随着各色人群在吕官屯汇集,面对着五光十色的新生事物,首先是‘要认字’这个最朴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有心求学的人越来越多,普通人家里,经常能见到存书、藏书。

纵观吕官屯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特点,可见当时这个地区颇具特色的“耕读传家”传统:农忙时下地务农,农闲时读书学习;务农以谋生,学习以发展。近年来,吕官屯村还修建了一间“清末民俗陈列馆耕读之家”,这是一处复原清末耕读传家农户的院落,内中布置体现了时人“耕”与“读”紧密结合的特色,屋内外的壁画则展现了吕官屯具有学校雏形的塾屋教育,以及农忙时的田间景象。

堂屋、上房、婚房、塾屋,每间屋子都带着浓浓的历史气息。虽然整个陈列馆并不大,但是“家伙式儿”却样样俱全——瓷器、烟具、茶具、炊具,样样都有属于吕官屯人的生活标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吕官屯“耕读之家”内景

“‘耕读之家’是静海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接待参观者一万余人次。我们利用村里闲置的空房设立这样一处房屋,意在激励本村乃至周边村镇年轻人向学之心。‘耕读之家’这个名字,真实地反映了吕官屯人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历史。”陈列馆设计者、吕官屯村村民、退休教师胡毅介绍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耕读之家”壁画记录着吕官屯具有学校雏形的塾屋教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吕官屯村村民、退休教师胡毅

教书育人的精神贯穿“状元村”发展始终

上世纪70年代,吕官屯村有着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班,随着教育资源的调整,如今吕官屯村里仍保留着幼儿园和小学,明德小学就是吕官屯村现存的仍在教书育人的一所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明德小学的课堂

“2007年儿童节这天,吕官屯明德小学落成剪彩,这意味着吕官屯告别了平房办学的历史,实现了几代人校舍楼房化的夙愿。在老吕官屯人看来,这是吕官屯教育继往开来的体现。”胡毅说道。

明德小学校长冯宝川是一位有着近40年教龄的老教师,也是吕官屯村村民,对于家乡这所学校,他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们小学现在有学生184名,人数虽不多,却来自方圆几公里内的五个村子。我们努力把文化熏陶融入到日常校园生活中,比如重阳节敬老主题班会、文明学生评比等等。这些都是吕官屯教育的传统,也是我们要发扬的精神文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明德小学校长冯宝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吕官屯村敬老节活动

如今,明德小学13名正式教师中,有3人的教龄在30年以上,其中一位60岁左右的老教师抱病也要坚持给孩子们上课。“扎根村里的老师们往往对学生感情很深,也很有责任感。我在陈官屯地区教书几十年,如今学校里有些孩子的家长,都是我几十年前教出来的。一位老师教了村里的两代人,父子都出自自己的课堂,这很有意思。”冯宝川自豪地说,

胡毅回忆道,他的初中数学老师也是吕官屯人,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他至今仍记得那位老师展现出的责任心,“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号召就地办学,陈官屯的很多资深教师都是吕官屯出身,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了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我至今还记得,教我初中数学的王老师很爱钻研教学方法,把数学公式做成了扑克牌,用油印机印出来,让同学们一边玩扑克,一边把公式牢牢记住。还有的老师虽然家就在吕官屯村里,但主动要求在学校住宿,方便为学生批改作业,随时回答学生提问。”

“像王老师这样的老师,在我们吕官屯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历史传统、尚学风气要靠一代代人身体力行,我觉得,这就是吕官屯重视教育传统的写照,也是一种底蕴。后来,我自己也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几十年来教了吕官屯的众多孩子,我想,这也算是作为吕官屯人的一种传承。”胡毅说道。

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视频制作 王琼琼 王成 肖越 通讯员 谌宏光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