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本地货”一直是天津人心中的“白月光”,天津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渔业发展的新可能性。日前,《“十四五”天津市渔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为今后天津渔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捕捞作业更规范
9月1日12时渤海开捕后,天津市400多条渔船出海捕捞,满载而归。
一早出海打鱼,涨潮回港卖海货,天津市滨海新区大神堂村的渔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周而复始。作为天津重要的渔港,如今的大神堂依旧保留着传统渔业的诸多风俗。渔港大门的石头门柱上,刻着“神港”两个字和一幅太极图。这里是天津的最东面,“津门第一缕曙光”就照耀在这里。
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2016年大神堂村拆迁工作开始陆续启动。村民们通过宅基地换房,以及补贴等政策,纷纷就近搬入了汉沽城区。
“前两年,我都以为愿意干打鱼这个传统生计的人会慢慢没了。没想到,现在大神堂的年轻人愿意出海的多了,他们受不了在外打工的束缚,向往自由,可能骨子里流的还是我们渔民的血。”大神堂村村支书刘宽广对新金融传媒表示。
现在的捕捞条件比以前好多了,过去用的是无动力帆船,没有天气预报,只凭指南针出海,必须靠经验看好风向算好潮期,一出海就是几天或十几天,渔民出海捕捞安全风险大。不像现在渔船全部安装应用先进的卫星导航、通讯系统,渔民能够做到群体编队生产,每天都能回港,现在打鱼更加安全了。
“现在我们村传统的渔民还剩下100多人,渔船60多条。从事海洋捕捞和渔业生产,毕竟是有限的人数,大神堂村2000多口人,所以有一部分人还得充实到二产、三产。有的村民干修船,有的村民干养殖、育苗,还有的村民开起了渔家乐。靠海吃海,大家还是更愿意做和海有关的事情。‘十四五’渔业规划出来了,看到了天津市政府发展渔业的决心和方向,我们也会积极探索传统渔业的更多可能性。”刘宽广说。
由于连续多年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加之伏季休渔,促使今年捕捞量比去年增加。新金融传媒从大神堂村所属寨上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了解到,截至9月底,街道106艘渔业捕捞船只、13家设施渔业育苗生产企业,渔业生产总值13458万元,同比增长131%;捕捞生产产值5634万元,同比增长120%。除了在渤海近海捕捞外,天津市还根据国家政策,按照有关规定,安排25条大马力渔船到中韩过渡水域进行捕捞。与此同时,还有15艘大型远洋渔船在四大洋捕捞金枪鱼、鱿鱼等,冷藏运回天津,年捕捞数量在7000吨左右。为保护渤海湾渔业环境和生物资源,天津将逐渐减少渤海近海捕捞数量,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生产,深海海产品数量将有望大幅增加。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在“十四五”期间对北塘渔港、东沽渔港、大神堂渔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推进渔港航标智能化。切实把渔港建设成智慧渔港、文明渔港、美丽渔港、清洁渔港、平安渔港。
寨上街相关负责人对新金融传媒表示,将拟推动大神堂渔港提升改造项目:对大神堂外港进行扩建,将渔港建成集渔船停靠、上水、上油、渔船维修和海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渔港。同时,对内港进行提升改造,发展游客休闲、购物、观光、娱乐等项目。
农文旅串联成线
除了传统捕捞,近几年,天津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渔业产业融合发展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农渔民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是刘翠波,出海打鱼哥,家在汉沽住,文化了解多。”在刘翠波的抖音主页上,他这样介绍自己。刘翠波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渔民,他的家乡蔡家堡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道的一个临港渔村,以前全村的人都靠打鱼为生。2011年,根据规划,蔡家堡和周边几个渔村进行了整体拆迁。村民从低矮的平房搬入了城里的新楼房,每天开着私家车往返于城里和渔港之间。
十几年前,渔家乐在天津兴起,刘翠波改造了自己的木船,在打鱼的闲暇时间带着游客出海,收入增加了,也更稳定。“那一段时间,打鱼真的赚不到钱,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刘翠波回忆说,到海边来玩的人多了,带游客出海,在船上做做渔家饭,反而能挣到更多的钱。
2017年,天津市政府要求加强对休闲渔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统一改造休闲渔船。刘翠波趁着“渔船更新改造资金补贴”的好政策,贷款投资了70万,将木船升级成现在的白色钢制渔船,由一条船变为两条船,专职做休闲渔业。
为了扩大客源,刘翠波想了不少办法。自编导游词,写渔家故事,拍短视频,教做渔家菜……他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讲述着大海的故事,整理创作大量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海味儿文章见诸报端或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并出版发行了《渔民笔下渔家事》《蔡家堡记忆》等多部著作,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如今,现代化的中心渔港设施齐全,海上休闲旅游风生水起,渔民们住进了楼房、开上了小车,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天津将依托中心渔港、海洋牧场等海洋资源,做精做亮出海游、海上垂钓、渔文化节等休闲项目,吸引高端游客。
刘翠波对新金融传媒表示,这几年政府对于渔船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无论是渔业生产还是“渔家乐”旅游都在有序发展。客人们拼团出海,每人200元,包船2000元,旺季时一天能跑两趟。在休渔期,客人们可以在船上品尝渔家饭,开海后,可以下一网收获满满的海鲜。“现在我的捕捞不算是生产性捕捞,而是休闲渔业旅游中的展示性捕捞。”
刘翠波的生活透着海风,透着波涛,透着船影,透着鱼腥,透着民俗。现在经常有人慕名去坐他的船,还有些研学机构邀请他给孩子们讲渔家文化,他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生态养殖新尝试
除了传统渔业和休闲渔业,海边的人们还利用自身的优势,搞起了高端生态养殖。
初秋时节,滨海新区汉盐水产科技园区,渤海湾长芦汉沽盐场的广袤盐田内,一种人间美味在万众期待中“浮”出水面。
盐田虾,生长在汉沽盐场的百里盐田中。盐田水域盐度高于普通海水,渗透压较高。在此条件下,盐田虾生长可能慢于常见的淡水虾,但其纤维更粗,虾青素含量更高,使得盐田虾口感劲道,肉质弹韧,回味鲜甜。
盐田内引入海水,经过蒸发,盐度提升。海水的盐度为3度,蒸发后盐度提升到5度或6度,当盐度在4度半左右时,会自然生长一种卤虫,盐田虾就以天然卤虫为食,养殖这种虾不用打药,不喂饲料。
寨上街洒金坨村是汉沽盐田虾的重要产地,“汪子虾”是当地人对这种虾的昵称。但如今,洒金坨村全域处于盐田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使原有企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使企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2021年,寨上街与长芦汉沽盐场合作创办汉盐水产科技园,园区利用汉沽盐场特有盐田生态系统,通过与高水平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有效衔接,形成“可控、生态、高效”的养殖、制盐一体化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以规模化南美白对虾育种、育苗、养成为主,兼顾其他高价值海珍品养殖为特色,以实现工厂化全年供应鲜活对虾,培育民族种虾和海产品品牌为目标,实现养殖、加工、物流、服务的一二三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汉沽盐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盐田虾室内人工养殖和室外自然增殖。通过调节温度、改善水质情况,弱化极端天气对盐田虾生长的影响,目前已有7200立方米的室内养殖和1200公顷的室外自然增殖的规模,培育的盐田虾有两种:一种是南美白对虾,一种是金刚虾。同时为保证盐田虾的品质,还邀请了专业的技术团队,制定技术工艺路线,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创立“汉盐海泽”盐田虾品牌。
“8万斤盐田虾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10月份出的3500斤金刚虾也都卖光了。冬季气温低,我们会在大棚内继续养虾,冬天的虾利润更高。以去年的行情来说,最贵的时候可以卖到70元一斤呢!”第一年就获得了这样的成功,汉盐现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刘征对新金融传媒自豪地说。“为了卖虾,我们还在抖音上开了号,发一发我们养虾、出虾的视频,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刘征对新金融传媒表示,他们还为“汉盐海泽”品牌开了网上的直销店。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还整合了微藻、水产、海马、海芦笋研发技术力量,成立了汉沽盐场水产科研中心,被确定为天津市滨海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水产种苗科技研发中心。据了解,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已被天津农学院确定为“产学研联合体合作单位”并正式授牌。下一步,将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标准化养殖车间,以配套良好的公用工程、冷链物流等相关服务,逐步打造京津冀现代都市型渔业发展基地。
“蓝色粮仓”焕活力
靠海吃海几十年,有过光辉的历史,也迎来了眼下的失落。渔民们也意识到,只有让眼前的这片海,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才有可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2015年,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所占海域面积达2360公顷。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
天津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实施增殖放流等重要措施,改善了海洋生物生境条件,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质量,渔业资源得到进一步恢复。目前,天津已建成1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人工鱼礁3万余个,建成礁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同时开展了增殖放流和海藻移植修复工作,“十三五”期间放流鱼、虾、蟹、贝等各类苗种88亿单位,放流品种20余个。进而修复渤海湾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渤海湾综合生产能力。
“十四五”期间,天津将以《天津市“十四五”海洋牧场规划》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天津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管理,加强效果跟踪监测和评价,开展海洋牧场渔业碳汇研究,探索推进海洋牧场平台建设,提升海洋牧场管护能力,推动在南港工业区东部海域新建海洋牧场。加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和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能力建设,强化珍贵濒危物种就地保护,防止濒危物种灭绝和遗传资源消失。
天津市通过实施渤海湾增殖放流,有效减少了海洋中氮磷含量,改善了渤海湾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渤海湾生物种类资源已开始得到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恢复更加明显,多年不见的秋刀鱼等珍稀鱼类重现渤海湾。
增殖放流还能显著提升渔业经济效益。2020年放流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后,秋汛中国对虾可捕量约为439吨,实现产值近9000万元。三疣梭子蟹可捕量约为596吨,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持续增加渔民收入。
新金融传媒 王雅菡
责编 王雅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