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些村庄——大东庄村
村情简介
大东庄村,1942年建村,曾用名一百间房、下锅炉,“文革”时曾更名永胜村。有400户,1508人,耕地5800亩。位于街道办事处北3公里,东至闫家河子,西至大新庄村,南至三合庄村,北至东郊农牧场与贯庄村。
村名的由来
大东庄建村时间较短,但却几易其名。1942年,日本人在么六桥建立大陆农场,从么六桥开挖一条3.5公里长的引河至现在大东庄所在地,并在此建立一座扬水站。为了开发这片平坦的草原荒地,日本侵略者从静海县刘祥庄、大庄子、湾头、四档口等地招募来大量农民,在这里开垦荒地种植水稻。
最早来此垦荒的有于连泉、张文树、刘金章、王文清等多户农民。后来,又有一些农民陆陆续续从青县等地迁来。迁来的农民们在扬水站的东侧建舍定居,盖土房百间,于是村子取名为“一百间房”,简称“百间房”。随着迁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房子越盖越多,“百间房”已经名不副实。此处建立的扬水站是用锅炉蒸汽为动力,为了与么六桥上游的扬水站有所区分,被称为“下锅炉”。
1945年,日本人从大东庄所在地撤退。村民们考虑到“百间房”的名字已经名不副实,“下锅炉”又太过俗气,于是决定另起村名。到底更名为何,村民们纷纷各抒己见,意见不一。有人提议更名为“大东庄”,理由是村子地处中河东部。建议一提出立刻获得大家的赞成,“大东庄”之名因此而来。但也有另一种说法,之所以被称为“大东庄”,是因为村子位于么六桥东北面。
1966年“文革”期间,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东庄更名为“永胜村”,彰显“革命”必胜的决心。但这个名字持续时间不长,1968年,村名更改为“大东庄”,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