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基本情况
强强(化名),孩子2岁半,有比较明显的社交意识,有非常简单的语言,肢体语言比较丰富,肢体语言交流的欲望也比较强,有模仿能力,有简单的听指令能力,与老师配合较好,但是与家长配合较差。
二、问题行为:
爸爸反映在家里和孩子做训练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不好,安坐能力不强,配合度也不是很高。有时候爸爸还在发指令,孩子就已经去拿玩具,跑掉了;有的时候完全不听指令,自己玩自己的玩具,做项目的时候,孩子会出现发呆或者看窗户外面;还有时候,虽然一直坐在椅子上,但是却是在看窗户外面。通过以上现象,发现孩子在家里的安坐时长短,安坐质量也不好,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三、行为功能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会具备多种功能。
比如:
1.强化物饱和或者是强化物的强度不足。
2.家长的教养方式不规范
3.训练的内容不是孩子感兴趣的
四、达到理想效果
孩子能安坐10分钟,并高质量的完成家长布置的任务。
五、干预过程:
1.强化物筛选
居家操作中,如果强化物起不到强化作用,那就说明强化物出现了问题。我们要重新筛选。通过偏好物评估,筛选出孩子真正的强化物。当找到强化物后,在运用强化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首先,我们要控制好孩子的强化物,也就是说孩子未经过允许是不能够自由接触这些东西,如食物、玩具和活动等。孩子想要的话,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孩子被允许接触这些东西或活动时,必须有时间和数量上的限制。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已经得到而减少对强化物的欲望,才更有可能在康复教育和行为干预中起到强化物的作用。
然后,避免孩子的强化物出现饱和,我们不间断地去更换孩子强化物,一个东西或者食物,孩子玩的多了吃的多了,自然而然动机就没那么强了。拓展孩子强化物的多样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调整强化物的使用。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孩子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随时变化,有能力的话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强化物。强化物的这个强度也要和项目的难度所匹配,比较难的项目区匹配强度比较强的强化物,比较简单的强化物可以匹配强度比较弱的强化物。但是要注意任何孩子所做对了的项目后面一定要先去给孩子社会性强化,用我们夸张的语言和表情去夸奖孩子,然后再去匹配相应的实物强化。
2.规范教养方式
如果之前的状态是全家人经常围着孩子转,会随着孩子注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我们可以适当的改变在家里的状态,如果孩子很喜欢玩玩具,我们就要观察孩子玩玩具的方式,然后尝试地跟随孩子一起玩。当孩子逐渐适应我们陪他一起玩玩具的时候,我们慢慢加入一些新鲜的玩法,然后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我们身上,孩子就会对我们产生好奇,当孩子的注意力被我们吸引,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增加一些简单的指令,我们也可以通过辅助和示范来帮助孩子完成。孩子逐渐对家长的关注度增强了,与家长的配合能力就建立起来了。这里就要求家长:A.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动向;B.掌握玩具的多种玩法。
3.调整训练内容
孩子2岁半,一般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是无法坚持长时间的安坐。长时间的坐在椅子上,还要做项目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将起身活动、坐地面、坐椅子这三块结合起来使用。
另外,训练内容要适合孩子的能力,不可太难或太简单,太难或太简单都会让孩子失去做项目的兴趣。然后,确定了孩子的训练内容之后,我们要将任务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喜欢和我们接触,喜欢和我们做游戏,把游戏穿插在项目中,再配合正确的强化方式,逐渐增加回合的时间,孩子和我们的配合建立起来了,听指令的能力也提高了,安坐能力也会增强。
在调整训练内容的过程中,家长要将喜欢和不喜欢的项目交替进行。对于一些孩子喜欢的项目,孩子很容易的可以安坐很久,但是对于一些孩子不喜欢的项目,孩子就没办法坚持太久,很可能几秒钟孩子就走神了,那么对于孩子不喜欢的项目,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增强强化物的强度,或者用代币的方式,增加代币的数量,逐渐延长孩子对于不喜欢的项目的安坐的时长;也可以我们把项目作出改变,让孩子不喜欢的项目变得有意思起来,和游戏融为一体,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技能,不知不觉的学会她需要掌握的技能。这个项目一旦变得有意思起来的时候,还担心孩子安坐时间不长,质量不高么?所以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喜好,帮助孩子提升认知水平,感受游戏的快乐,提升项目的质量,做到寓教于乐。
4.及时强化
每当孩子完成正确的行为后,或者是孩子安坐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使用强化物强化孩子做的好的行为,增加孩子做正确行为的动机。并且在居家环境中,家长也要做到家园一致。
六、干预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干预后,孩子目前在10分钟内,能够进行安坐,并且安坐质量较好,能够与家长进行配合,后面会持续延长孩子的安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