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长年为老百姓津津乐道。其实,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辈,跟大禹精神比起来,也丝毫不遑多让。开国大将黄克诚,就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革命家。
1949年5月的一天,主席在香山双清别墅单独接见了黄克诚。虽然早在井冈山时期就跟着主席闹革命,但黄克诚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主席,这让他很紧张,也很幸福。相互寒暄过后,主席便坐下来认真地听了黄克诚的天津工作汇报,表示大加赞赏。紧接着,主席再次点将黄克诚,告诉他中央已经决定让他去主持湖南的党政军工作。
黄克诚虽然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但对经济工作很内行,具有管家理财的卓越领导才能,曾被中央领导赞为“管家理财的行家。”周总理曾说过:“黄克诚这个人我了解,你给他一万块钱,他能当十万块钱用。”而早在担任新四军三师师长期间,军长陈毅到三师作报告时也曾说:“别看你们黄师长戴着近视眼镜,他的眼睛看得可远啦,是千里眼。”天津战役后,黄克诚担任了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积累了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
湖南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着他的特殊性:一、湖南将和平解放,反动残余势力必定还相当大;二、湖南是百万大军南下歼灭白崇禧集团的必经之地;三、湘西是全国四大匪患区之一,土匪势力十分嚣张;四、湖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恢复农业生产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必须物色一位既能独当一面,又能总览全局的人去主政湖南。
谁能担此重任呢?主席很快就想到了黄克诚,这才决定在香山单独接见,当面点将。交代完工作后,主席为黄克诚设了个“盛宴”:两个炒菜一个汤,外加一碟霉豆腐,都是地道的湖南菜,连菜汤里都放了辣椒。
想到马上就要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黄克诚心中就像喝了一杯浓烈的米酒,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激动。黄克诚的家乡在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墟下青村,是一个贫困山村。他家当时有父、母、姐、兄、弟和他六口人,三亩多水田,两亩旱地,一年苦作勉强糊口。5岁开始,黄克诚就开始劳动,捡粪打柴,陪姐姐去田里干活。母亲体弱多病,又缠了小脚,干不了外面的活,只能在家操持家务,教育小孩。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在父亲肩上,因此父亲对孩子们特别严厉,孩子们起床晚了,干活太少,捡粪不多都要挨他的打骂。
这样的家境,读书原本是不可能的,但黄克诚却一直读到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原来,在他们那个村子里,100多户人家都姓黄,多少都有点亲戚关系。为了叫孩子不受人欺凌,长辈们决定选一个孩子,举全族之力送出去读书,每房抽一担谷子作为学费。黄克诚成为那个幸运的孩子,长辈们觉得这个孩子聪明、诚实、最有希望。
就是靠着亲戚们这样的资助,黄克诚一直读进了中专,18岁那年又考上了位于衡阳的省立三师。乡亲们送衣、送物、送钱、送米,由哥哥用一个旧木箱子挑着,送他去衡阳求学。这一年,黄克诚20岁。也正是在三师,黄克诚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8年湘南暴动后,黄克诚被敌人列为“暴徒首领”悬赏通缉。于是,他和两个战友来到家乡附近的太平山上打游击。白天, 黄克诚和战友在山上活动,大嫂把饭送到指定的地方。她时而用篮子装饭,装成上山扯猪草;时而用提桶装饭,假装去浇菜。后来,敌人多次围村抓人,黄克诚都是在大嫂的机智掩护下脱离险境,逃出包围圈。之后,黄克诚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为了革命事业东奔西走,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被主席点将回家乡主政后,黄克诚并没有马上启程,当时的湖南还在筹划和平起义,尚未正式解放。1949年7月,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进军湖南,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程潜、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部起义,8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湖南宣布和平解放。黄克诚因为要出席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也没有马上赴任,而是先派省政府主席王首道、省委副书记金明等人赶往湖南。
直到10月中旬,黄克诚带着开国大典的喜悦,乘车南下奔赴长沙。透过车窗,黄克诚看到一片欢乐的和平景象,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换来了广大民众的幸福生活。当列车驶进湖南境内,黄克诚看着悠悠的蓝天白云,碧绿的层峦叠嶂,苍茫的洞庭湖水,这一切似曾相识的景象,感慨万千。他手扶车窗,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黄克诚到达长沙的第二天,来不及跟亲朋故友叙旧,便立即投入到工作当中。那时,大军纷纷过境,刘邓大军从江西过来,两个兵团,一个由陈赓、谢富治率领去广东,路过湖南;一个由陈锡联、宋任穷、杨勇、苏振华等率领经湖南入四川、贵州。黄克诚忙着动员各地群众,接待各路大军,组织各种运输工具,运送粮食军需,组织补给工作,极其繁忙紧张。当时,林彪在衡阳指挥作战,黄克诚曾陪程潜前往看望。衡阳距离黄克诚的老家郴州永兴县不过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他却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看一看。
当时的湖南刚刚解放,一切百废待兴,除了支前外,黄克诚面临的首要困境是饥荒。那年湖南遭到水灾,讨饭的很多,再加上有些不法私商垄断粮食,囤积居奇,,使得粮价飞涨,市场紊乱,人民生活困难,人心不稳。支前救灾都需要粮食,黄克诚在积极组织征粮征税的同时,果断对不法私商采取措施,稳定了粮价的同时,也稳定了民心。
黄克诚虽然没有回老家,但他主政湖南的消息却很快就传到了家乡,当年全村人合力供出来的“学生娃”,终于有了大出息。黄克诚的大嫂对自己的儿子说:“你去找二叔吧,听说他在长沙城里做了大官,也许能帮你找个好工作,找条出路。”黄克诚的侄儿叫黄开衡,是大哥黄时玑的儿子。黄开衡听了母亲的话,背着行囊,徒步奔向长沙。
那年,黄开衡20岁,跟黄克诚离开家乡时的年龄一样,不一样的是,他没有条件读什么书,只是一个壮实的愣头愣脑的小伙子,衣着破旧。小伙子几经艰辛,终于到了长沙,找到省政府,见人就问:“我二叔在哪里?”人说:“你二叔是谁啊?”他说:“我二叔你们都不知道吗?他叫黄时瑄。”黄时瑄是谁,省政府里的人谁都不知道。小伙子想了想,若有所悟说道:“黄时瑄是我二叔,我二叔现在叫黄克诚。”原来,黄时瑄正是黄克诚在老家时的名字,对方一听,大吃一惊,原来这个衣着破烂的小伙子,是省委黄书记的侄儿,赶紧将他领到了一间办公室。
办公室里,一个穿布鞋,腿上打着绑带的中年干部,笑眯眯地望着黄开衡。这位中年干部就是黄克诚,二叔不认得侄儿,侄儿也不认得二叔。黄克诚先开口问道:“你是谁的儿子?父亲是谁?”黄开衡急忙回答:“我是黄时玑的儿子。”确定了身份后,黄克诚问侄儿有什么要求,黄开衡兴奋地回答:“二叔,我想要工作。”可是,黄克诚刚问了侄儿的文化程度,就被工作“叫走”了。
第二天,黄开衡穿着一双草鞋,再次来到省政府。黄克诚这才仔细打量,见到侄儿这样穷,心里有些难过,便拿钱叫秘书去买双鞋来,又送给侄儿一件旧军呢子衣。黄开衡穿着旧军衣,走过省军区时,哨兵还冲他敬礼,让他心里暗自高兴。然而谈到工作时,黄克诚却对他说:“大哥大嫂对我有恩,我好想念他们。可是,你文化这么低,干什么工作合适呢?依我看,你还是去煤矿挖煤吧,怎么样?”
亲侄儿登门求工作,作为省委书记的黄克诚却让他去挖煤,这在外人看来,未免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可是黄克诚就是这样的铁面无私。黄开衡听了忙摇头,“我不去挖煤,我要去读书。”侄儿要读书,黄克诚倒是很满意,马上就让他去考湖南革命大学。
当时,黄克诚兼任湖南革命大学校长,黄开衡却只能走公开报考的渠道,只读过一年书的黄开衡又怎么能考得过呢?结果吃了个鸭蛋回来。黄克诚又对侄儿说:“我看你还是去衡阳铁路当个工人吧,当个信号工,怎么样?”
黄开衡不肯,他还是坚持要读书。见到侄儿决心这么大,黄克诚也“服软”了,但要走后门入学却是不可能的,他把20岁的侄儿送到了长郡中学,从初中开始读。黄开衡读书非常用功,一直读完了初中和高中,考上了中南政法学院,1959年大学毕业时已经30岁了。
转眼到了1950年。黄克诚忙于工作,回湖南一年多了,还是没能抽时间回老家永兴下青村去看一看。这年初冬时节,哥哥黄时玑来到长沙看望黄克诚。黄克诚自20岁离开家,除了湘南暴动失败以后回家乡潜伏时见过哥哥,20多年过去了,这是头一回见。
跟侄儿一样,哥哥也是从家乡徒步过来的,当时已经是冬天,哥哥只穿了一件四处漏风的破棉袄。这些年,他家里一贫如洗,又遇到连年灾荒,苦得很。这次来,一是想代表家里人、代表村里人来看看弟弟,二是想求当了大官的弟弟给他搞一件皮袄御寒。黄时玑比黄克诚大四岁,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身子骨很弱,衰老得厉害,觉得冬天越来越冷。
在黄克诚家里,哥哥紧紧挨着火炉边坐着,紧裹着身上透风的棉衣,不时抖动一下身体。当他颇有些不好意思开口想要一件皮袄后,黄克诚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在他心目中,哥哥是普通老百姓的缩影。想起革命年代里哥哥一家为他所担的风险、给予他的帮助,别说向他要一件皮袄,就是向他要十件百件皮袄也是应该的。
可是,黄克诚自己也没有皮袄,一件毛衣穿了十几年也没舍得换。买皮袄是要花钱的,而且一般人还买不到。那时,皮袄在湖南属紧俏商品,指标极少,不过以黄克诚的权力,批件皮袄给哥哥不在话下,可黄克诚绝不会批这个条。他给时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的王平写信,请他帮忙买件皮袄,哪怕旧的也行。王平驻地在张家口,那地方买皮袄应该方便些,也会便宜一些。皮袄买到了,黄克诚如数付了钱。他总共就那么点津贴,平日里帮这个,帮那个,现在帮哥哥买了皮袄后,津贴就所剩无几了。
主政湖南三年,黄克诚在剿匪、土改、支援抗美援朝、镇反和三反五反运动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他每一天都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工作,使湖南的生产事业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湖南省工农业生产总值1950年为23亿多元(按现行人民币算),1951年即达到27亿多元,一年就增加了约18%。农村大宗经济作物,如棉花,1950年为1.万吨,1951年增加到3万吨。一个百业凋零,百废待兴的湖南初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取得这样的成绩,黄克诚没日没夜投入工作,始终都没能抽出哪怕一天的空闲,回到永兴老家看上一眼。就在黄克诚意气风发,准备继续带领家乡人民奋斗若干年,为建设新湖南作出更大的贡献的时候,1952年7月,中共中央电令,要调他到北京担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
主席得知黄克诚自参加革命以来,20多年里没有回过家乡,在湖南3年了都没回过永兴老家后,命他赴任北京之前一定要回老家看看,说“不要像我,现在想回去看看都难了”。黄克诚深深理解主席因操劳国事不能回韶山看看的心情,服从了这个命令。
1952 年9月,黄克诚恋恋不舍地离开湖南到北京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