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天津滨海地区自古就是盐灶之地,至少可追溯至汉朝时期。自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芦台场”建立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从最初刮土淋卤,铁锅煎盐、木板刮盐,到清初日晒制盐,后出现加工盐产品,生产工艺不断进步,积淀了深厚的海盐文化。盐业的发展也对天津以及滨海地区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挖掘整理海盐历史,普及传承海盐文化,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将开设“感受海盐文化,讲述滨城故事”栏目,围绕海盐生产技艺、海盐相关产业发展、海盐与城市发展关系等主题,全方位进行报道。
“煮海熬波,刮金积玉”,
这是人们对古法制盐的描述,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来到汉沽盐业风情游览区,
滨海新区临海之地,
会看见晶莹盐山、幽寂古滩,
如果从空中俯瞰,
更可见万顷盐池,
五彩斑斓,
简直是真·大地“盐”影盘。
(七彩盐田)
这里,正是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是中国北方古盐场之一——长芦汉沽盐场。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是国家“001号”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中国食盐生产单位唯一“中华老字号”,也是北方最早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地”的区域。
如今,除保留日晒盐生产外,汉沽盐场生产场区已发展为“盐业风情旅游区”,讲述着新时代老盐粒新故事,被大家称为天津最美丽的海盐生产场所。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的“海盐工业旅游项目”还于日前获评第三批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七彩盐田)
为什么此处盛产优质海盐?
制盐工艺历经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海盐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背后的故事。
盐中上品 芦台玉砂
海洋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馈赠之一,蕴藏着矿产多达90余种。
盐,正是其中一种。
据汉沽盐业展览馆负责人李双伟介绍,汉沽盐场场区地处华北平原退海滩涂,场区面积96平方公里。从地理和气候条件来看,长芦汉沽盐场位于北纬39° ,不仅夏季炎热,四季风力强劲,而且每年降雨约800毫米,蒸发量却达1500毫米,并集中在8月下旬。“这种气候十分利于长时间晒制海盐。另外渤海属于内海,海水含盐量高,同时这里曾经是黄河入海处,滩涂泥沙布底,为开滩晒盐提供优越的物理条件。”他说。
这些都为长芦汉沽盐场大规模发展制盐业提供了良好基础。长芦汉沽盐场所产的海盐早在明代便因晶莹洁白,品质上乘,获得“芦台玉砂”的美誉。同时,由于海盐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达十三种,所以口感咸中带鲜,被尊为盐中上品。明代都城迁于北京,由于芦台场所产的海盐由于运输便利,被选为“贡盐”,长达300余年。
(长芦场所产海盐被称为“芦台玉砂”)
(贡盐砖)
跨越千年 传承“煮海人”晒盐技艺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天津滨海地区自古就是盐灶之地,1958年在宁河田庄坨出土带有“大富牢賏”陶片,证明汉沽产盐至少可追溯到汉朝。
(汉沽盐灶地遗址出土的瓷片)
据典籍记载,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芦台场”建立,即汉沽盐场前身,是中国盐业史上最早生产海盐的盐场之一,当时采用“锅煎成盐”工艺。从建场到1948年之前,汉沽盐场的名称始终为“芦台场”,1949年后“芦台场”更名“汉沽盐场管理处”,从此,汉沽盐场名称沿用至今。
(芦台场灶地遗址出土的灶土)
清代初期,汉沽盐场实施“废煎改晒”,滩晒生产开始逐步推广,其工艺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在人工调节下,实施海水的自然蒸发,最后在固定的浓度得到盐粒,现在晒海盐虽然在机械设备上有所变化,但这一古老工艺原理一直没有变化,滩田构造原理、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方式依然保留着古法。汉沽海盐传承数百年的“迎风制卤、卤克卤、不走回头卤、冰下抽咸、盐上生盐、夏晒冬修”等传统晒盐工艺,经过300余天自然晾晒,今天依然被盐工遵循和使用,收获着绿色、低碳、生态的鲜味海盐,这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可以说这里所产每粒海盐都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提水所用风车的构件)
古老海盐文化讲述新时代新故事
盐,自古被尊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后被称为“工业之母”。
海盐提炼是传统海洋产业“三大支柱”之一,在天津早期“盐铁经济”历史中与漕运并驾齐驱,对天津早期城市文化、园林、金融、医疗、工业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盐税也是农耕文明的税收支柱。
(盐课银锭)
(盐板)
作为化工“原料之母”的优质海盐,为支援国家发展氯碱行业,特别是天津滨海地区的海洋化工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于1914年在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厂,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族精盐企业。芦台场的原盐不仅曾作为久大精盐厂的原料,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精盐,改变了中国百姓普遍以粗盐为食的历史,而且今天依然供应给永利化工公司用来制造“红三角”纯碱,一段百年合作得以延续。
(久大东厂)
如今,走过风雨沧桑的长芦汉沽盐场,正着力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向海水制盐、海水化工、海水养殖、海盐文化旅游、仓储物流五大产业板块同时发力,南美白对虾鲜活上市,由富含β-胡萝卜素的盐藻制成的藻粉和藻油保健品正接受市场考验,“七彩盐田”成为网红打卡地……“莫谓盐滩土质差,不生五谷不生花。须知贵与蓝田等,种水能收白玉砂。”曾被爱国人士崔戟荣赞美的汉沽白盐,在新时代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在叙说着老盐粒、新故事。
转载须注明来源滨海发布
喜欢这篇推送,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