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校长。遇到一位好校长,学校就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校长,其履职经历,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缩影。近段时间,我在介绍一些国内著名的大学校长,让大家通过不一样的视角,了解高校和高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武汉大学老校长王星拱,他从1933年到1945年间担任武大校长12年,是民国时期武大历届校长中任期最长一位。他为武大发展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在任期间,武大校风严谨、学风浓郁、学术思想活跃,办学声誉鹊起,获得“北大的民主,武大的自由”之美誉。当时的武大师生,亲切地将王世杰和王星拱两位校长合称为“二王校长”。
从安大校长到武大校长
1916年王星拱完成学业,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担任化学系教授。直到1927年4月,才被迫离开北京。1928年初春,王星拱出任安徽大学校长,在任半年,就领导完成了安大文、理、法学院和预科的建设。
1928年7月,前往武昌负责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先后担(兼)任化学系、理工学院院长、副校长、教务长、总务长、仪器委员会主席等职。
1933年5月,王星拱接替首任国立武大校长王世杰职务,执掌武大校务,成为国立武汉大学第二任校长,在任达12年,成为民国时期武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最长的。
带领武大与清北齐名
王星拱老校长上任后,在前任校长王世杰的办学基础上,立志把武大办成国际一流学府。他大力推进新校舍建设,在他的奔波下,通过募捐筹集资金,相继完成图书馆、体育馆、法学院、工学院等大楼,为武大的发展校园环境。
他认为大学是指“众多教授学识之博大精深、师德之崇高感人”,提倡“专家治校”。在他的领导下,武大于1935年开创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设立农学院,将武大发展成为一所有5个学院、15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民国时期的武大,和清华、北大、浙大等国内顶级大学齐名,多次联合向全国招生。
乐山时期,是武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1938年,因抗战爆发,武大西迁至四川乐山。王星拱老校长高瞻远瞩,稳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武大在迁校中遭受损失较小,为复学打下基础。
武大搬迁来到乐山后,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物质极度匮乏。王星拱老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克服层层艰难,不仅使武大得以继续存在,还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
王星拱在国难当头形势下多次发表演说,强调抗日战争与国难时期的人格教育。他四处奔波,跑遍大后方,亲自登门诚聘专家、教授,不论他是什么籍贯、出身,也不管他什么学派,只要有才,一概录用。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武大逐渐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呈现出“五湖四海、学者云集,文理兼备、人才济济,极盛一时”的盛况。
乐山时期的武大,教授少则100余人,多则近120人,这在当时的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即使在困难时期,武大的学业考试仍然保持高难度水平,淘汰率极高。有资料说,和王柔怀同时入学的数学系新生有8名,到二年级时还剩3人,到毕业班就剩他一人了。甚至,武大还出现了“教授到学生宿舍上课”的奇葩现象。
据2000年统计,乐山时期的武大,至少有12名校友在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
对于乐山时期的武大,当时社会评价:堪称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在国内外学术地位到达“巅峰”时代!自强不息的武大人,将最困窘的时期,却演绎成最辉煌于校史的时期,这与时任校长王星拱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
结语
王星拱老校长坚持民主、自由的办学主张,无论在武大创办初期,还是在乐山时期,他都实行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严谨校风的办学方针,使武大即使身在绝处,也能弦歌不断,蓬勃发展。
不过遗憾的是,在1945年 7月,王星拱却被迫调离武大,前往中山大学任校长。
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1949年,王星拱在上海与世长辞。他去世后,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专门派人送来一幅亲笔题写的挽联,上书“一代完人”,以示对他的敬仰与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