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韵丨李振起:乡下的冬天很温暖

乡下的冬天很温暖

作者:李振起

△立冬首雪

刚进立冬,一场大雪就突袭而来,寒冷得令人瑟瑟生畏,偏偏这时,文友打来电话,说找到了一张梨园古渡1927年的老照片,问想不想看看,我没有片刻犹豫:“梨园渡口见!”

老伴阻拦说:“冰天雪地,瞎跑啥……”唠叨归唠叨,见拦不住就开始给我找衣服,直把我穿戴得像只企鹅下了楼,还打开窗户喊了一嗓子:“乡下冷,别感冒!”

朋友开车,直奔梨园村,文友和村支书小杨已在渡口等候。放大的照片上,古渡旧景赫然在目,岸边稀疏的树木,河边嬉戏的儿童,载着乘客的渡船行驶在宽阔水面上,涌起的浪花,仿佛述说着百年沧桑,荡漾着古老的乡愁。站在古渡遗址上,小杨书记说了打造梨园古渡旅游风景点的设想,并说已有热心的书法家写来了“梨园古渡”碑铭,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们的支持。

△1927年梨园渡口图

漫步河堤上,我们边走边谈。蓟运河还没有结冰,但喧嚣奔腾的河水已经趋于宁静,似乎也在遵循大自然的节气时令,将昔日的躁动悄悄内敛冬藏。

△梨园渡口残雪

河的西面,挖掘机轰鸣着,装载机穿梭着在拦河搭坝。小杨书记告诉,为明年的防汛,这是水利部门在利用冬季水位低落的机会,截水修堤。放眼望去,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全无冬的萧杀冷酷的迹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施工人员在拦河搭坝

河堤南面,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遭受风雪袭击的麦苗,有着主人般的倔犟,依靠着地热和冬阳顽强生长,编织着抵御更加残酷袭击的绿色地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雪后顽强生长的麦田

河堤两旁的树木已经剪枝,挺立的枝干,凝聚着蓄势待发的生机。一个的老人在拾捡枝条,“村民们还烧柴做饭么?”听懂弦外之音的小杨书记看看我缓缓地说:“老人家一辈子了,习惯睡个热炕头儿……”话不长却情深意长,令我心生暖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河堤林带剪枝

转回村来,看见村头有高大箱式的建筑物、纵横的管道和彩钢瓦的房子。小杨告诉说,箱式的建筑是污水处理站,乡村振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各家的户厕粪便污水、厨房泔水、日常洗涮脏水等,均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后再排出,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水质环境。管网和房子是煤改电集中供暖的转运站,农民也可以和城里居民们一样干净、省心、温暖地集中供热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左图:污水处理站 右图:供热转运站

走进一户村民家,我一眼看到炕头上的暖气片,心头一热,老爷爷指着暖气片喜不自禁:“瞧,比热炕头还热热乎乎呢!”这时,我有点哭笑不得了,因为尽管脱掉羊绒大衣,里面还有老伴命令穿上的厚厚保暖衣,汗,正在冒出,可再脱就赤裸裸啦!忽然,我发现了户厕,像见到救星,就佯装如厕。厕所也有暖气,脱掉保暖衣,贴身的背心果然湿润润的了,索性也脱掉挂在暖气片上烘烤,然后用老伴给塞在衣兜的纸巾擦汗。许是时间长了,朋友不放心,门外小声问,有事吗?我赶紧穿衣服,窃笑,有事儿也不能说,纳闷去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热炕头还热热乎乎的暖气(左一为村支书杨重)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不论到谁家,哪怕街巷随便碰上,村民们都会与小杨书记热情打招呼,他也会亲切微笑回应,联想到他如数家珍地说到谁家比较暖,谁家的温度比较低等,我恍然大悟:心里装着村民,村民自然会把他装在心里。

吃饭在文友家,他专门杀一只大公鸡,熬了两条大鲤鱼,白菜炖肉,油炸河虾,韭菜炒鸡蛋……整了一桌子农家饭菜。正在我们准备大快朵颐时,一个大妈探头进来:“听说有个会剪枝的师傅,能不能给俺家也剪一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等待剪枝的人,满桌子丰盛的饭菜都凉了

原来,文友邀请了三位有剪枝技术的驴友来给果树剪枝。一直忙碌到傍中午,把左邻右舍家的桃树、梨树、苹果树等也都剪枝了。文友应允说,饭后去!不料大妈笑了,说,饭后?喝了酒我还敢叫你们给剪枝吗!好直率可爱的大妈,我们哈哈大笑。剪枝技术最好的小李,放下筷子就跟大妈走了,小杨书记也急忙跟了去。

我们边说话边等待,半个小时过去了,又半个小时过去了,满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都凉了。直到午后一点半,小李和小杨书记才回来。原来,乡亲们听说是园林局的师傅来剪枝,都来邀请,有的还表示要花钱。最后,还是杨支书说了实话,乡亲们一听说师傅还没吃午饭,都不好意思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李伟在为农户义务剪枝,并传授剪枝技巧

小杨书记真是聪明,对众人表达歉意和感谢后,又不失时机地恳求为村民们剪枝和传授技术。在场人都为他心系村民而感动,三位驴友当即表态:只要乡亲们需要,节假日就是我们的奉献日,我们都是梨园村的志愿者!

虽然满桌子饭菜热气已经荡然无存,但每个人都感觉暖暖的,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因为文友不仅爱好文学,还是一百多驴友的组织者,自称“驴司令”,每年都要骑车去祖国各地游览。我问其当驴友的感受,他瞅瞅我说:“不走寻常路,最爱陌生人”。并告诉我,“不走寻常路”是驴友自我激励的口号;“最爱陌生人”则是他此生的感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驴友步行,不走寻常路

原来那年初春,他独自去了天津蓟县山区,遇雪迷路,一直到日斜西山才从山中走出。又冷又饿又乏,暮色苍茫中,他晕倒在村头,一家大叔大婶救了他。后来,他带着家人专程去看望恩人,曾问大叔大婶,不怕我是坏人吗?大婶笑了,说,哪有那么多坏人啊,再说,你都那个样子了,谁忍心见死不救啊!

文友讲到这里,眼睛有些湿润,告诉我们说,从那时起,他就决心善待社会,善待遇见的每一个陌生人。他的驴友队伍,也在他的倡导下,不论出行到哪里,都会捐款买米面油菜之类,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然后默默骑车离去,已经坚持了8年。被救助过的人,甚至连村干部也不知道他们是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热心的书法家书写的“梨园古渡”(右一为文友于恒)

回家路上,脑海不断闪现热火朝天的工地、顽强生长的麦苗、炕头上的暖气片、剪枝的志愿者、乡亲们的笑脸和躲进卫生间擦汗的自己,不由得会心一笑,乡下的冬天,冷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雪后平静的梨园村渡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简介:李振起,宁河区东棘坨村人,曾当过农民、教师、文化站长、宣传干部等。天津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出版过小说集和散文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丨李振起

融媒体编辑丨老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