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冷冻、回温、晾晒、打浆、拆书、修补、线装成册……一部成功修复的古籍背后,是一群“南开人”的努力。近日,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首个教学成果——《林颂河手札》的挖衬装帧工作宣告完成。
记者了解到,南开大学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成立于2020年10月,隶属于图书馆古籍部,旨在推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专业化、体系化。首届招收学员3名,均为南开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此次对《林颂河手札》的修复工作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制定修复方案、选择修复用料、记录修复过程等工作,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目前,《林颂河手札》已完成编目上架工作,可供南开大学师生查阅。
对于双面均有书写的信件,传习所学员正在进行双面镶嵌。受访者供图
一套手札体现修、衬、挖、镶等多重修复技艺
该批手札为林颂河后人边晓春先生捐赠,于2020年11月经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教授引介入藏南开大学图书馆。手札共计446通1000余页,大多是1921年至1937年间林颂河写给妻子刘璧宜的家书,另附李季淑女士(刘璧宜母亲)信札37封。
林颂河于192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再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归国后曾任清华大学兼职讲师、社会调查所研究员、中国实业银行经理。其中,谋职社会调查所是持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的推荐信前往的,“现有敝大学文科毕业生林颂河,品学均优,愿推举录用,即令该生持函晋谒,希赐见接洽一切。”
公开资料显示,《林颂河手札》内容多是林颂河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的校园生活,以及之后在福建中国实业银行工作时的日常。不仅对校园生活有多方位的记录,也反映了民国时期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其中一些内容还涉及当时一些生活用品的价格。随信札捐赠的还有反映其游学地方的风景照与亲朋的人物照10余张。
为何选择《林颂河手札》作为首批修复项目?据了解,这一套书信中包含明信片、信封、信笺、名片等内容,而这体现出多门类载体在一宗文献上的呈现,同时也能够展示出修、衬、挖、镶等多种文献修复技艺。
南开大学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首期学员施薇老师告诉记者,《林颂河手札》整体保存情况较好,整理的难点之一在于,书信用纸的材质、规格都不相同,其中还有部分信件正反面均有书写的情况,寄送与保存过程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折痕。
因此,传习所导师万群提议,用挖衬的办法来整理这部千余页的手札。他们将宣纸裁成合适的统一的尺寸,在宣纸上“开窗”,把大小不一、材质不一、薄厚不一、单双面书写不统一的书信镶嵌到新的宣纸中,再装订成册。经过近一年的修复,《林颂河手札》以20本完整、有序的书册形式呈现。
修复后的《林颂河手札》。受访者供图
修复后的手札已可供学生提阅
钢笔字、毛笔字、信笺上的栏线……不同的墨迹的稳定性不同,修复起来的难度也不一样。修复之初,团队成员选取不影响美观又在边角位置的字迹对颜料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他们用细毛笔逐步“给水”,一旦发现有丝丝晕染,马上用吸水纸进行“撤水”。
测试后,团队发现,在该批手札涉及的墨色痕迹中,只有笺纸的红色栏线会出现晕染状况,“为此,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在信纸上加几张宣纸,用装裱用熨斗隔着宣纸对信纸进行低温熨烫,致使其平整。”李昕介绍。
“本项目的另一项难点在于挖衬。”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首期学员郭侃解释说,“精装明信片会有一定的厚度,如何平整装订这么厚的明信片非常有挑战性,因为最薄的明信片也达到了0.3毫米。”最后,团队对明信片采取了单侧固定的挖衬方法,即不将明信片四角点糨糊固定粘贴在衬纸上,而是固定一侧,可以使明信片翻页,方便使用者查阅背面信息。
全部手札挖衬完成后,团队对千余页的《林颂河手札》进行齐栏、压实、穿捻、裁切、封皮、订线等流程,最后以五册为一函,制作函套。经过近一年的修整,《林颂河手札》以4函20册完整有序的书籍模式被展现出来,收藏在南开大学古籍特藏部,供师生读者提阅。
记者了解到,2020年10月13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南开大学传习所”在南开大学正式揭牌,聘请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万群为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除图书馆员工外,传习所也选择相关院系品学兼优的学生来体验、学习。南开大学考古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紫玉在《林颂河手札》这一项目中主要负责用竹刀裁宣纸,“竹刀是用竹片磨出来的,不是很锋利,裁出纸张的边缘有长纤维,方便修补用。”课余只要有时间,王紫玉都会去传习所帮忙裁宣纸。通过这次经历,她学会了搓纸捻和缝线装书,“也算是圆了自己一直以来想修文物的梦想。”
新京报记者 戚望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