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连续10年列入天津20项民心工程!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

数据表明,2020年我市60岁以上老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4.6%,天津已踏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如何整合政府、社会、家庭的力量,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天津拿出了亮眼的答卷:兴建日间照料中心,开办老人家食堂,推进医养结合,打通“数字鸿沟”,连续10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20项民心工程……天津不断探索大城市养老新模式,一项又一项暖心举措凝结成了天津老人的幸福密码。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养老服务的提升,通过建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为老驿站等提升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水平。(资料图片)

家门口养老 稳稳的幸福

对于老年人来说,大大小小的病痛在所难免。医院能看病,但不好解决从医院出来的后期康复需求。

居住在河西区越秀路街道的廖秉珍老人和冯秀英老人,目前都被子女托养在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贴心专业的呵护,让她们重新焕发了精气神。

“我是脑梗第四次复发住进医院,再加上又有肠梗阻,闺女上班忙,怕照顾不好我,从医院出来后,就把我送到这来了”“我也是,腿不好,在医院治完病,就来这了”,不同的身体情况,相同的护理需求,廖奶奶和冯奶奶走到了一起。

“这里离家不远,还有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每天和老伙伴们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脑子里就不会光想着自己是个病人,心情愉悦了,身体自然恢复得快。”廖奶奶笑着说,现在跟刚来时相比,胃口变好了,体重也涨了。

在越秀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三楼,这里是专门为特殊老人提供短期托养服务的地方,针对不同种类的疾病,提供专业的照料服务。“14张养老床位一经对外公布,供不应求。”中心负责人展恒波说。

面对“银发浪潮”,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天津在养老这篇文章上追求精准化,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断拓展居家服务内容,将服务送到老人身边。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既可享受短期托老服务,还能找到晚年生活的乐趣,“饭来张口”也不再是梦想。

到2022年底,每个街道至少建有一个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让机构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织密居家养老服务网,天津已列出“时间表”,画好“路线图”。

有了“长护险” 老人笑开颜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重度失能人员的护理问题,已成为养老服务中的最痛点。

2020年12月,市政府正式印发方案推动“长护险”试点,并列入2021年20项民心工程。“长护险”的落地,为重度失能人群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但养护重任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分担呢?

吴鑫是一名养老护理员,她服务的对象并非机构里的老人,而是家庭里的老人。跟随吴鑫,记者来到河北区望海楼街道金田花园张明志大爷的家中。

张大爷脑梗瘫痪在床,同是近70岁的老伴儿照顾起来力不从心:“平日里,像喂饭、简单洗漱这些活,我还能应付,但洗澡就太难了,我一个人根本搬不动他。”这时,送上门的护理服务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每周,我们会请护理员来家里3次,一次近3个小时,除了洗澡,护理员还会给做一些康复训练。现在,跟他握手,感觉手也有力量了,到医院复查,大夫也说,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有了帮手,让张大爷的老伴儿从繁重的照料负担中解脱出来,扣除长护险承担的部分,不到1000元的上门护理费用,对于这个普通家庭而言,也能承担得起,“自打他得了这病,我们就觉得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真的是觉得幸福感又回来了。”

聚焦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难题,天津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让老人不用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也能享受到专业的服务。除此之外,在硬件上还对有需求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家庭困难的老人政府给予补贴,让老年人的家居环境更加适合养老。家庭养老床位为津城老人打开了乐享晚年的另一扇窗,也让一个个失能老人家庭摆脱照护困局。

汇聚“志愿红” 空巢“不空心”

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儿过早离世,不仅要承受着独自生活的寂寞,更面临着突发状况下无人照料的窘境,空巢老人的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津城汇聚“志愿红”,空巢老人“不空心”。各大中小学校与养老机构结对子的同时,发动低龄活力老人与经济困难、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结对子,开展“少助老”“老助老”志愿行动。

在河西区越秀路街,今年69岁的周荣喜,结对帮扶84岁的王玉琴。每天早上不到7点,周荣喜准时出现在王奶奶家中,接老人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到了中午,周荣喜还要为社区出门不便的老人送餐,“我每天得送40多户,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周荣喜找到了自我价值感。

为了不辜负每一份爱心,也为了让爱心更加长久,天津还对每一名参与助老行动的志愿者给予不同形式的回报。以周荣喜为例,每一次志愿服务后,他都会得到相应的积分,用积分可以在自己家门口的养老中心购买理发、就餐等服务。

“在我们身边,每5个人当中就有1位老人,人口老龄化需求,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是难以满足的,而天津拥有强大的志愿力量,注册志愿者就达200多万人,动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恰恰可以弥补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市民政局局长吴松林说,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经常性志愿服务,可以更精准地解决老人们的精神关爱问题,再加上养老机构的贴心服务,几个方面形成合力,良性互动,“老有所依”才能更有保障、充满温度。

“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天津老人的承诺。养老,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失的一环。天津以破解养老服务中的堵点、痛点、难点为着力点,以久久为功的坚持坚守,让最美夕阳红在津沽大地绚丽绽放。

托举起“幸福美满的晚年”

天津日报评论员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

“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养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在心。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连着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现实命题。

敬老、尊老、助老、为老,彰显城市发展的温度和厚度。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00万,这意味着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着眼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年人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正在稳稳托举起 “幸福美满的晚年”。

托举“幸福美满的晚年”,高品质服务供给是前提。以需求为导向,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形式,将“供”与“需”精准对接起来,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指向。从“家门口”建起老人家食堂,到加快无障碍环境等适老化改造,从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到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从持续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到培养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既有顶层设计的长远谋划,也有解决“急难愁盼”的当下视角,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一系列生动实践,浸润到津城生活的方方面面。

托举“幸福美满的晚年”,须关注“老有所为”的精神追求。“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增加的是每一位老人、更是每一个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

回应老年群体关切,社区老年人“手机课堂”在我市遍地开花,助老年人乐享“智能+”带来的便捷;聚焦健康、文学等多维度知识需要,我市“线上+线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以文化养老滋养晚年生活;鼓励老年人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用专业特长在社会治理中发光发热……我们说,老有所养是一个有深度、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将其与老有所为等结合起来,延展养老服务内涵,让老年人享受其中、融入其中,有热情、有奔头、有依托,这是对于美满晚年的新时代诠释。这样的“幸福”,是老年人所期许的,也是我们这座城市不断努力的目标。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从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出发,推动老龄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老年人安享稳稳的美好与幸福,定能呵护出最美“夕阳红”。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王晓羽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