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一位家长问起来一个问题:
“小朋友快上小学了,平时聊天沟通起来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一着急,说话快一些,就会吐字不清楚了。总有吞音的情况,有点像英文中的连读。有些担心这个问题,怎样可以改善?”
在回复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觉得“中文吞音”这个事情,其实也是一个蛮有趣的主题,不如今天来简单聊一下。
----------------------------
汉字一字一音,所以我们形容中文的发音时,往往用的词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这和经常连读的英语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过在中文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现象。
其实无论是英语,还是中文,在口语中,都会出现连读、吞音、变调这样的情况。而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类有一种很特别的天性:“懒”。在说话时,每个发音都要消耗我们的时间和体力,而有些发音又会比其他发音更用力一些。比如颤音,也比如翘舌和平舌的区别。
所以在语言的演变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更“轻松”的发音方式,会更可能在流传和继承中慢慢成为主流。就像从英音向美音的转变,也比如在很多语言的演变中,都出现了大舌音逐渐变为更轻松的小舌音等。
英文中的连读很常见。比如英文中“get up”就会变成“get︶up”,而“going to”则变成“gonna”,这样的变化会让我们说话更省力轻松。但连读的基础和原则,是并不会因此造成歧义,比如听到或者看到“wanna”,就能反映出这是“want to” 或者 “want a”,而不会误以为是其他的意思。
在我们日常中文口语的沟通中,这种下意识“轻松一点”的倾向,也会带来连读和吞音、变音的现象。但相比英文,中文的同音字、同音词要多很多,所以如果频繁的连读,吞音,就很容易造成混淆,听不清楚。这也是在中文中这些变化相对较少的原因。
但较少并不是没有。我们日常中,其实也有很多习以为常,甚至完全下意识的音变。大家可以尝试读一下这句话:
妈妈:多吃一个吧。
孩子:我还不饿。
这里的“一”和“不”,我们就自然会将它们变为二声,因为这么读起来更轻松。
中文中的连读也同样存在。每隔几年,社交网络上都会有类似“#原来中文也有连读#”的热点话题出现,大概的内容都是北方方言,尤其是北京话中常出现的一些习惯。比如著名的“胸炒鸡蛋”、“装垫儿台”这些梗。
其实相对北京话来说,隔壁的天津话在吞音上更是用得精纯,想速成天津话,除了掌握变音规则外,同样重要的就是理解“三个字吞中间”。就像:天津卫=天︶卫,派出所=派︶所。甚至知网上还能搜到关于从这个角度研究天津话的论文。
所以,虽然中文中连读和吞音并没有英文那么常见,但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没有这些,怎么会有“嫑biáo”或者“甭béng”这些的汉字的出现呢?
当然,现在不流行为了连读而新创汉字了,但借用其他字来表示连读依旧是常见的情况,比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
----------------------------
聊了这么多关于中文读音的八卦,并不(只)是周末轻松一下,而是想让大家了解,虽然中文在朗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楚,但在日常口语中,连读、吞音都是正常和常见的。尤其是小朋友对于语言的掌握还没有那么熟练,在遇到着急的时候,出现类似的情况也就不稀奇了。家长并不需要特别着急和焦虑。
改善孩子吐字不清楚的情况,可以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方面就是减少孩子焦虑和着急的情绪,越着急说话,吐字就越容易出现吐字不清的情况。此外还可能导致口吃。这个我们之前写过(点击阅读:宝宝说话磕磕绊绊,是口吃么?)
而另一方面,就是用一些有趣的练习,让小朋友熟悉汉字的咬字发音。除了朗读古诗外,用简单的入门绕口令,和小朋友做一些轻松的比赛和游戏,也是很好的选择。不同的绕口令可以练习不同的易混发音,比如n-l,j-q-x,b-d-p-t等等:
我们列几个比较传统的绕口令吧,都很适合和小朋友一起练习: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打南边来了个白胡子老头,手里头拄着根崩白的白拐棒棍。
出西门走七步,拾到鸡皮补皮裤。是鸡皮补皮裤,不是鸡皮不必补皮裤
出南门奔正南,有一个面铺面向南,面铺门口挂个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面向南,挂上蓝布棉门帘,瞧了瞧,面铺还是面向南。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相信如果能坚持一段时间这样的练习,孩子的吐字发音就会有很好的提升。别忘了,热爱“吞字”的天津人,也是这样才能成为可以和黑人rapper抗衡的贯口大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