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一般医院的门诊大厅基本已结束一天的喧嚣。可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随着人流涌动,热闹的“小夜班”门诊才刚刚拉开序幕。秋冬季正值儿童就诊高峰期,为方便患者就诊,减少人群聚集,首儿所22个专业科室全部增开了小夜班门诊。如今运行2个月以来,在日门诊量高达5000余人次的首儿所,小夜班的接诊量已占近12%,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儿就医难题。
昨天下午4点半,首儿所一层呼吸内科的分诊台前,已有不少家长和患儿早早坐在了候诊区,其中不乏一些中小学生。“孩子一直哮喘、咳嗽,好几个月了,最近几周我们一直在做脱敏治疗,可吃了药感觉症状没怎么改善,就着想带他再来看看……”家长陈先生揽着10岁的儿子小宇,“孩子上小学以后,请假就怕落下课,这小夜班门诊真是方便了不少。”
在呼吸内科诊室里,3岁的小女孩丽丽因呼吸道感染来复诊。现在小家伙已经退烧了,但是还有点咳嗽。“嘴张开,阿姨看一看……”主任医师朱春梅拿起手电照着孩子的喉咙,“嗓子轻微红肿,不严重,吃点药就行。”当晚,呼吸内科共有3名医生值小夜班,朱春梅是其中之一。白天她已经在病房工作了一整天,傍晚顾不上吃饭,就又匆匆赶到门诊值班。
“医生值小夜班时,很少有能正点吃饭的,我们都习惯了。偶尔能插空儿吃一口,患者多时就要等九十点钟下班以后了……”说着,朱春梅又开始叫下一名患儿。
“爸爸,我疼……”昨晚,在位于三层的皮肤科,一名5岁多的小男孩嗷嗷大哭着被父亲抱进了诊室。只见孩子小腿肿得老高,上面还有几个亮晶晶的大水泡。“小伙子,这是怎么了?”主治医师苏伟看着直心疼。 “让蚊子咬了,没两天就成这样了,孩子一直哭着喊疼,碰都不让碰……”男孩的爸爸一脸愁容。
仔细检查后,苏伟医生发现孩子是特应性皮炎,“孩子是过敏体质,所以被蚊虫叮咬后反应才会特别重。”
由于化验单上的血象很高,苏伟给男孩开了输液,并预约了第二天的复诊号,“先抗感染和抗过敏,如果明天情况没有好转,还要进一步检查,寻找病因……”
当晚,皮肤科共有2位医生值班,小夜班的80个号早已全部挂满。“我们很难在九点准时下班,有的患儿来得晚,医生必须要看完最后一张化验单……”其间,不断有焦虑的家长敲门询问,医生都一一耐心回答。
“我们医院的小夜班门诊自推出以来,一直很受患者欢迎。”首都儿科研究所门诊部主任牟京辉介绍,进入秋冬季后,医院的疫情防控更不能松劲儿。为了在减少患儿、家长聚集的同时,又确保他们的就诊需求,医院想到了增开小夜班门诊,‘以时间换空间’来分散患儿的就诊时段。对于患者需求量大的科室,比如呼吸内科或皮肤科,一周里每天都有小夜班门诊;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患者需求量小一些的科室,一周大约会安排一至两次小夜班门诊。“我们会根据患者需求、疾病特点等,动态分析调整小夜班科室的出诊频率及医务人员的出诊数量,力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晚8时许,首儿所各门诊的小夜班诊室依旧灯火通明,白衣天使们的身影还在继续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