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年极不寻常的付出,全力铺就和平幸福路!
过去四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和平区政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锤炼过硬作风,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
和平区高质量答卷
荣誉“强”
获评“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中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区县”等国家级荣誉73项。
获评辽宁省双创示范基地省级荣誉45项。
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
指标“优”
经济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实现922.3亿元和353.8亿元,人均GDP全市第一;“亩均效益”位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一。
招商引资
实际到位内资实现516.3亿元,位居全市前列,实际利用外资实现7.6 亿美元,外资吸引力位居全省前列。
数字经济
引育数字经济骨干企业48家,打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园28个。
楼宇经济
大型商务楼宇89座、总建筑面积440万平方米,楼宇经济贡献率达到40.2%。盘活闲置楼宇27座、64.8万平方米。
引进项目
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79个,外资项目96个。新增中金东北总部等企业25家。
营商环境
全科政务服务24小时自助办理模式获评中国营商环境优化最佳实践案例,获得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
生态宜居
彻底消灭黑臭水体,削减二氧化硫1467.7吨、氮氧化物485.5吨,域内河流水体各项指标达到国检标准。
老旧小区
投资4.3亿元,改造老旧住宅小区109个,惠及居民近4.8万户,全区770个老旧住宅小区全部落实物业管理主体。
民生实事
投入9.5亿元,全面完成39件民生实事。
教育强区
中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
幸福和平
新增就业人员7.2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稳岗补贴等8.3亿元。
改革争先,活力潜力迸发
营商环境释放活力 率先在省市推出一批“放管服”改革新举措,“有需求线上办,非必需不窗口”等模式在全市推广,企业登记便利化工作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全科政务服务24小时自助办理模式获评中国营商环境优化最佳实践案例,新增市场主体4.6万户,年均增长16.4%。
扩大开放激发潜力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到位内资实现516.3亿元,位居全市前列;实际利用外资实现7.6亿美元,外资吸引力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驱动凝聚动力 加快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东北大学-三好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区24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企业626家,获评辽宁省双创示范基地和中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区县。
项目为王,形成强力支撑
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采取项目化专班、功能区承接、精准化推进、全周期服务、“一联三帮”等措施,狠抓项目“谋立推建”,新开工中海商业综合体等市重点项目168个、总投资889.1亿元,万象汇等29个产业项目竣工运营,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楼宇经济加快发展 率先在东北出台加快楼宇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扶持政策,培育纳税亿元以上楼宇13座、纳税超5亿元以上楼宇3座,全区大型商务楼宇达到89座、总建筑面积440万平方米,楼宇经济贡献率达到40.2%。
招商引资成效倍增 举办智见产投大会、花椒大会、数字经济投资说明会等活动和展会75场,引进北斗数据中心、爱尔眼科等亿元以上项目479个,K11购物中心、山姆会员店、罗森便利店等外资项目96个。新增中金东北总部等总部型经济企业25家。
动能转换,强劲发展引擎
商贸产业顺势转型 新增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6家,引育电商直播机构9家。构建“三带、四街、五片区”夜经济空间布局,获评2021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科技产业全面强链 引育骨干企业48家,打造和平慧眼数字经济、启迪·和平数字经济等产业园28个。引进全国首个华为VR云创新中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2家、雏鹰企业77家、瞪羚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14家增至244家。
文化产业跨界融合 引进君泓兆业等头部企业,打造北方文化新谷、北约客数字创意、爱因斯坦传媒等楼宇文创产业园11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至102家,总量全市第一。
金融产业加速扩张 金融及服务机构由636家增至1831家,多层次资本市场企业由145家增至210家,驻区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年均占全市的60%和54%。
精细管理,城区面貌一新
发展空间更加优化 高标准规划满融地区,和平湾品牌成为区域开发新焦点。三好街以312.4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跻身全省三甲。太原街获评首批辽宁省示范步行街,老北市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建立近期和中远期城市更新项目库,实施文艺路道路有机更新工程。率先在全市启动排水防涝智慧管网建设,强力推进浑河南岸滨水路框构桥建设。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创建精品示范路10条,建成口袋公园100个,新增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施划停车泊位3.8万个。投资4.3亿元,改造老旧住宅小区109个,惠及居民近4.8万户,全区770个老旧住宅小区全部落实物业管理主体。
发展为民,幸福指数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投入9.5亿元,全面完成39件民生实事。新增就业人员7.2万人,户籍人口较2017年增加8.2万人。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223家,压减率达61.9%,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改造项目30余个,中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建成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02个,新增养老机构4家、养老床位600余个。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 开展“品质社区”建设,“党建引领、合和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获评第四批全国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省级双拥模范区“九连冠”。
履职尽责 担当使命
区人大:推动政府累计投入民生资金9.5亿元
召开常委会会议39次,听取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79个,开展视察、专题询问20次,发出审议意见47件,作出决议决定22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35人次。
制定《区人大常委会推进项目建设年2021工作计划》,开展盘活停缓建工程的专题询问,推动世茂五里河等7个项目启动。
推动区政府累计投入民生资金9.5亿元,经大会批准的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智能视频监控点建设等39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交由区政府办理建议868件,办复率100%,办结率95%;交由法检两院办理建议5件,办复率100%,办结率100%。
凝聚共识 建言资政
区政协:受理立案提案844件,引进47户企业
组织实施协商、调研、视察、监督等履职活动385次,形成调研报告155篇。
围绕促进“夜经济”繁荣发展、加快特色街区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融合等议题召开常委会议协商12次。累计引进47户企业落户。
围绕文化惠民工程、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物业管理等议题形成专委会调研报告40篇、地委会视察报告43篇。
充分发挥提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累计受理立案提案844件,办复率100%。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杜一鸣 高级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