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可以有多少变化?
来吧
今天带你一起穿越!
五年,有多长?
长到国家可以完成“十三五”规划
发生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有多短?
短到转瞬即逝
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五年
是时间的标尺
也是发展的刻度
穿越津南的五年
你是否发现她也在悄悄改变?
津南▪五年
五年津南区“喜提”一批国家级称号
作为“天津唯一”入选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海河教育园区成为国家级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区
“小站稻”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津南区被评为“中国小站稻米之乡”
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天津市文明城区
成为“全国文明实践中心试点”
西官房、前进等样板村,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
1
五年孕育一方城市绿洲
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屏障“主战场”建设,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4万亩,蓝绿空间占比达65%,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津南成为展示天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2017年,绿屏·八里湾是这样的
绿屏·八里湾,拍摄于2017年11月
现在,它是这样的
绿屏·八里湾,拍摄于2020年9月
曾经,它是这样的
绿屏·八里湾,拍摄于2017年1月
而今,它是这样的
绿屏·八里湾,拍摄于2021年8月
曾经的一片荒芜
变成如今的飞鸟云集
满目苍翠、碧波荡漾
大绿大水大花园的壮美画卷
在眼前渐次展开
▼
绿色生态屏障中的古老村落
冬日,站在津南区八里台镇的绿屏·八里湾中心瞭望塔上,眼前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随风舞蹈,粼粼碧水之上鸥鸟翔集。近3万亩的绿色生态屏障中,点缀着一片4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社区——翰文苑小区,这就是大孙庄村民们的新家园。
说起大孙庄村,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二年,距今已经有超过600年的历史。当时有孙姓军官来此定居,后又有崔家、门家、万家等来投奔,逐渐形成村落。因孙姓来得最早,所以得名大孙庄。
67岁的崔翼老人擅长拉二胡,是村民乐队的成员。这支民乐队去年成功申请为津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回忆起了大孙庄村曾经的样子:“这个村600多年了,历史文化以前村里老人就重视,村里在明朝建了个庙,庙里有佛乐,渗透到民间,后来演变成乐队的前身,我们现在传承也得4、5代了。”
虽然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这个有着1800多户居民的古老村落发展并不抢眼:村民们住的是老旧平房,喝的是地下水,用的是旱厕,村里既没有集中供暖,也没有排水设施。以前村民们大多靠务农和在村里的企业打工为生,几个村民和记者拉起了家常:“这个地区用我们老百姓话就说‘受大累托大坯’的活特多,砖厂、拔丝业、化工业多。化工厂那大烟囱老是冒着,看不见蓝天也看不见白云,老是灰蒙蒙的。”
灰蒙蒙的天曾是属于大孙庄村一代人的记忆。翻开地图仔细寻找大孙庄村的位置,恰恰处在了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涉及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等5个行政区。但最重的任务就在津南区,全区有85.1%的辖区面积划入生态屏障当中,建设面积占全市绿色生态屏障规划总面积的44.8%。大孙庄村所在的八里湾,又是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区面积最大的一块。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就要有足够的空间:津南区深谙“有舍才有得”这样的道理,必须彻底抛弃过去粗放型发展路径,三年间这里取缔了包括大孙庄在内的工业园区20个,关停“散乱污”企业2299家,拆除散乱污企业和违章建筑26万平方米如今已是50多万株各种苗木和几千亩高标准农田;区里投入巨资对水生态循环系统进行了重点整治。津南区八里台镇副镇长刘缨告诉记者:“改造废弃的坑塘、鱼池、虾池共计11,000余亩。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工程进行梳理,形成现状湖区40多个。”刘缨坦言,这水来得真不容易:“咱是利用津沽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收集的生活废水,处理厂处理以后形成了中水,进入到项目区里面,可以作为生态补水进行水体修复。”
如今,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绿色生态屏障的大写意景象一点点呈现,那其中的人又该何去何从呢?这也曾是让镇里最挠头的问题。
早在2014年,津南区对大孙庄村进行整体搬迁的计划就被提上议事日程。600多年的村庄要拆了?一开始村民们咋都想不明白:“故土难离啊!在这村祖祖辈辈住了几百年了,甭说老人,我都是在这结婚的,年轻的他也有这个念想啊。总觉着忽然地搬到一个新地方,谁都有点恋恋不舍。”
面对这些疑问,村两委班子换位思考,把工作做细做实,责任层层压实。大孙庄村党委副书记张廷有拿着一本厚厚的纪录每家每户去做工作:“政府聘的第三方评估公司给平房作价,一般的平房都在十几万以上。你搬了家,还给你租房费,在还迁这6年都每个月政府都给你租房费。”
为满足村民们“故土难离”的回家的心情,区里还为还迁村民建造的40万平方米现代化社区——翰文苑小区,新建小区就在原村落的不远处,而且也位于绿色生态屏障规划范围内。2020年6月19日,全村1800多户村民拿到了新居钥匙。崔翼家挑了个十楼,百来平米的房子,宽敞明亮、现代化煤水电气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窗边望出去小区内外满眼绿色:“相当开阔了,能看见半个八里湾景,有湖、有树、有示范田、有湖面,养老甭提有多好了!”
大孙庄选房
翰文苑小区
“绿色屏障林木多,火红的日子百姓乐,天蓝地绿人欢畅呀,高楼林立花满坡……”崔翼创作了新的歌曲——《津南幸福多》,大孙庄民乐队正在紧张排练中“绿色屏障津南区这是特色,天蓝地绿水清,这么一个曲子出来,环境越来越美,这个日子是越来越好。”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一点一滴都是勇攀‘华山之路’”,津南区区委书记刘惠言辞恳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实现深刻变革。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4万亩,蓝绿空间占比达65%,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使天津东南部降温约0.4℃、增湿约3%。”数字是生态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好写照。
2
五年升起一颗耀眼明珠
过去五年,位于津南区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期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中国(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第105届全国糖酒会(秋季)等大型展会,观展人数达到107万人次,落户华墨集团等会展企业900余家。
2019年3月29日正式启动建设
迎着朝霞、披着月光
攻坚克难、大干快上
2019年5月
2019年9月-12月
2020年4月,二期项目启动建设
2020年12月,雄姿初现
2021年5月,22个配套设施项目进入收尾
2021年6月,首展盛大启幕
雄姿绽放、气势昂扬
9月的国际车展人气爆棚
10月的全国糖酒会收获满满“甜蜜”
现在
二期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16个展厅如展翅雄鹰在海河南岸蓄势待飞
157米的人行天桥将一、二期项目连为一体
完整呈现北方最大综合展馆的恢弘气势
▼
“北方之冠,宏图大展”
会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参展单位500余家,展会总规模2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2021年6月24日,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绿色智慧会展综合体──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迎来首秀。开馆首展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功能定位于“推广绿色智慧建筑,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吸引了建筑业全产业链的知名企业机构参展。
商标多、专利多是这次展会的一大特点,为了做好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津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整体方案。津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于俊东:“在国展大厦内设置“国家会展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展厅内设置知识产权保护站,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首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处置效率,为参展商户提供更为坚实的知识产权保护后盾。”
展会汇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蕴含着无限商机。为了吸引更多的会展企业和主体来津南区投资兴业,津南区出台了促进会展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津南区会展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宝德:“津南区每年计划投入不低于3000万元,每年还给予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公司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来鼓励他加大自办展的研发力度,打造自办展的品牌。”同时,场地办公租金补贴、大型会展企业落户补贴,提前想到位的政策让更多的会展的企业和主体能够落户津南区发展。
地处天津市津南区,集展览、会议、商业、办公、酒店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无疑是一个恢弘巨作,它是继广州广交会展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馆之后,商务部投资的第三个国家会展项目,至此完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最具行业代表性区域的国家会展项目整体布局。
宏图大展,汇聚资源,以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为契机,近年来,天津将发展会展经济作为重点工作任务,推动我市会展数量不断增加,配套服务日趋完善,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展会逐渐集聚津城。
大型展会活动因其明显的聚集效应,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助推器”,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那么相关住宿、就餐、出行、广告、物流、金融、楼宇等其他社会收入为9,津南区通过半年的实践已经达到了1:7,目前津南区正在努力打造会展经济核心功能区,全方位促进会展经济发展。津南区商务局副局长李文军告诉记者:“编制了会展功能区配套酒店的5年的规划,形成了津南特色菜的菜单,对咱津南区重点的消费和旅游节点都进行了提升,与阿里云等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为展会提供服务资讯的一个智慧平台。为参展企业推荐配套服务企业,为政府提供展会的各类数据。”
据了解,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开始建设以来,津南区已经引进了会展上下游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900多家。仅今年1到4月,会展企业在津南落户就达到了112家,第105届全国糖酒会(秋季)等大型展会,观展人数达到107万人次。津南区将以国家会展中心为龙头,进一步加快津南会展经济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