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翟宏海家庭:廉洁行医 翟大夫一家的坚守
三十多年间,翟宏海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天津市静海区的每一个角落,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学语婴儿,经他救治的病人难以计数。在出诊中,他从不收受患者礼金,并叮嘱家人时刻守住廉洁这道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朋友圈上的翟宏海,让朋友们觉得“很神”——已经退休了,但每天早上五点,准时更新朋友圈,从分享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到撰写自己的家风故事,一天发十几条,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
原天津市静海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翟宏海和他的家庭,光环也很多,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入选好人榜,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还有一项关于他的统计,令人震撼,近40年的从医生涯,背坏8个医疗箱,穿破上百双鞋,为患者义务出诊万余次,即使走上领导岗位,也坚持步行十公里上下班。
“勤勉读书,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廉洁行医,时刻不要愧对自己的良心。”这是父亲对儿子翟宏海的教诲和期待,也是翟家的家风传承。
背坏8个医疗箱,穿破上百双鞋
61年前,翟宏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5年春,父亲类风湿病情加重导致腰椎畸形,夜间疼痛辗转不安,无奈住进了医院。这让原本就很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欠下一笔债务。为维持生计,哥哥留在家里照看父亲,母亲带着年幼的翟宏海多次步行讨饭。期间,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接济和救助。正是这段痛苦的经历,使他懂得了坚强和感恩,立志长大后学医,尽心竭力救治病人,回报社会。
1978年参加高考,翟宏海被当时的天津市静海县卫生学校医士班录取。因成绩优秀,1980年,翟宏海被分配到当时的静海县城关医院。1981年3月,城关医院在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居住区开设了门诊部,他主动申请到门诊部工作,吃住在那里,夜间义务看急诊病人。由于服务热情,年轻的翟宏海很快成为全院每月门诊量最多的医生。门诊部从1982年开始正式增设夜诊,翟宏海专门负责夜间急诊,有时一个晚上就要接诊四五十个患者。他发现,来看病的村民有一部分是老年人,行动不便。翟宏海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虽然老人行动不便,但我可以上门为老人服务啊。”1983年,医院支持翟宏海开办“家庭病房”,利用他自己的休息时间,带着医疗箱为附近行动不便的村民义务出诊。
自此,每天中午休息时,翟宏海都会背着自己的医疗箱到周边村庄出诊。晚上下班后,他依然背上医疗箱,骑上自行车,到更远的村里去探视行走不便的患者。
从上岁数的老人到刚刚牙牙学语的婴儿,出诊路上经他救治的病人难以计数。三十多年的时间,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静海县的每一个角落,自行车骑坏了十几辆,就连陪伴他的木质医疗箱也更换了8个,穿破了上百双鞋。
“这些年,自己虽然受了一些苦,但却给了患者甜,心里蕴藏着一种快乐感,也兑现了儿时的承诺。”翟宏海说。
随叫随到,流动的120
自参加工作起,翟宏海谨记父母的教导,“廉洁行医,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来,不管他半夜睡得有多香,只要村民一声呼唤,他都能随叫随到,被称为“流动的120”。也正是他的这种热心,让村民们对他产生了无限信任和依赖。
2012年4月28日晚上,正在加班的翟宏海突然接到大丰堆村刘万秀老人的女儿打来电话向翟宏海求助:其母全身浮肿,处于昏迷状态。翟宏海接到电话后,立刻叫上内科医生带着心电图机、血压计、听诊器等驱车赶到刘万秀家。
当时,已87岁高龄的老人病情危急,翟宏海就地抢救。经过一夜看诊,老人病情好转。
“你做好本职工作不就行了,整天下乡义诊早出晚归,有啥好处?”曾经,一些人对翟宏海这种紧张忙碌的状态有质疑。“乡亲们有困难找我是信得过我,不给乡亲们治好病,对不起大伙儿这份心。”翟宏海说。
清廉自守,家风清正
从医多年,亲戚朋友、邻居老乡找翟宏海看病的人很多,特别是晚上,家里几乎没有清闲的日子。他的妻子潘恩秀虽身体不好,但从不厌烦,热情相迎。
患者家属潘先生记忆深刻:“2016年腊月,天寒地冻,翟大夫骑着自行车多次为我的亲人出诊。我太不落忍了,买了点东西去看看他的老母亲。第二天,翟大夫把东西全部送回来了。”
在义务出诊过程中,他从来不收受患者礼金,并叮嘱妻子时刻守住廉洁这道门槛。唯一的女儿出生长大后,严管深教,依然遵守着这条家规、传承着家训。结婚是终身大事,但女儿和父母商量,想一切从简,并悄悄举行了婚礼,只宴请了自己的亲属。同事、朋友,父亲的患者家属知道后纷纷送来礼金,均被婉言谢绝。
退休后,为进一步弘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高尚情操,翟宏海撰写自己的家风故事,编写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儿童保健知识,担当起静海区妇联首个“最美家庭工作室”组长一职,继续进行着志愿服务等活动,依然坚持着义务奉献之路,奉献着自己的家国情怀。(高丽)
责任编辑:小云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