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助力文化建设——生生学堂创办人杨海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先生自己也念书。”这是鲁迅笔下“三味书屋”的私塾场景,对很多人而言,这已是一个多世纪前遥远而陌生的画面。

在杭州市江干区九堡街道金雅苑社区里,就有这样一个公益的私塾——生生学堂。每周二和周五的傍晚,吃过晚饭的光景,大人们就会带上孩子,到学堂来读《论语》《诗经》,这琅琅读书声,已经成为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堂的创办人叫杨海锋,是金雅苑社区的居民,也是浙大城市学院的老师,更是街道的一位乡贤。

希望给孩子们更多人文关怀

学堂的名字取自《易经》:“生生之谓易”。2010年,杨海锋借了一间学校的教室,每周末免费带同事的孩子们读经典。2011年底,他又把琅琅书声带进了自己小区的活动室,十年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可能有人会想,现在大伙儿都那么忙,怎么有闲心来读古文呢?“其实经典读起来是很有味道的。”杨海锋说,“我们没有道德说教和知识灌输,也不强求背诵,只是轻松愉快地吟咏玩味,这里没有戒尺,也没有考试。”

起初来的人时多时少,但杨海锋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也有过上课时空无一人的场景。我就一个人对着空教室自得其乐地诵读了半个小时,然后关门回家。”他相信,好东西总会被接受的。日积月累的经典熏陶,对孩子来说是可以受用一生的,无论是母语语感的培养,还是性情品格的陶冶,真正明理的家长一定会相信这一点的。

来得多了,家长们不但见识了孩子们惊人的“吃语言”能力,自己也在他们天真烂漫、清脆优美的读书声里耳濡目染。“我上学的时候,从没有发现《诗经》原来是这么美好的文字,直到现在和孩子一起心无杂念地去感受。”一位妈妈如是说,“是孩子在带领着我成长。”就这样,生生学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铁粉”,影响也辐射到了杭城很多角落。

很多人很难想象,出身机械系、执教于管理系的他,会把这样一件事做得风生水起。提到为什么要办生生学堂,杨海锋说,是鉴于自己多年当学生和当老师的深切体验,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对人内在生命的关照太少了。而中国文化的经典,蕴涵的就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希望身边的孩子们能从小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读“有字书” 也要读“无字书”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这是鲁迅笔下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

鲁迅那一辈人的童年,有“三味书屋”,也有“百草园”;杨海锋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没有“三味书屋”,但还有“百草园”;而今天都市里的孩子,缺少了天地万物的浸润。

回想起小时候,杨海锋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夏夜乘风凉、看星星,钓鱼、游泳,采桑果、捉蟋蟀,摔泥巴、打弹珠……“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天造地设的‘儿童乐园’里长大的。”杨海锋办生生学堂的初衷,远不止于一个读“有字书”的书屋,他认为孩子们更需要读天地间的“无字书”,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身去体验。

所以他经常带孩子们爬上小区楼顶仰望星空,透过望远镜看月球的环形山、土星的光环、木星的斑纹、金星的圆缺……孩子们别提有多兴奋。

疫情期间,他还把望远镜和显微镜连网到小朋友家里,给已经“闷”在屋里太久的孩子们带来无数惊喜。

他还经常带孩子们“人文行走”,杭州的古城门、大运河、中东河、西湖、湘湖、孤山、吴山、葛岭、皋亭山、凤凰山……孩子们漫步在山水之间,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古人:苏东坡、白居易、伍子胥、文天祥、于谦……

每到寒暑假,杨海锋还会组织“儿童经典剧场”,他说这是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升级版,孩子们的银幕世界里,不该只有光头强,还应有天书奇谭、外星人、龙猫……和经典好书一样,有营养有温度的电影,可以让孩子们触摸到一个别样的世界。

学堂的家长志愿者们也各显神通,有环境学博士和孩子们做化学实验,有地质专家带孩子们观察石头,还有医学教授带孩子们认识人体,有乐器达人教孩子们葫芦丝和尤克里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建一个大家园 人人都是老师

“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这是鲁迅《社戏》里的乡土风情。

杨海锋也生在一个江南的小镇,作为大都市里的“漂族”,他时常怀念儿时的家乡,左邻右舍亲近热络,那时的“家”很大,邻居的厅堂就像自己的半个家一样,可以随意出入、自由玩耍,这样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氛围是很养人的。而今大都市里,高楼林立独门独户,人与人显得疏离隔膜,很少有情感的连结。

杨海锋说,生生学堂义塾的深层意义,就是建设“家园”、一个大“家”。社区的老老少少,隔三岔五自发地聚到一起学习、交流和做事,大家自然而然会更加亲近、更相互信任。正如志愿者张老师说,自从有了生生学堂,小区的幸福感增加了。邻里的问候关怀多了,帮忙多了,串门也多了,小区路上也经常能遇到熟人了。

生生学堂里的教和学,都是很生活化的,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义工。其实孩子们并不把来学堂看作“上课”,很多孩子喜欢来生生学堂,是因为这里有知心的小伙伴和有爱心的志愿者。

杨老师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生”命诗意地生活、自由地生长,希望将来公益学堂遍天下,凡有井水处,即闻弦歌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来源丨江干统战

编辑丨李诗卉、小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