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会对其心理、性格、社会性和家庭关系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让孩子好好睡觉,更容易养出一个“好孩子”。
01
孩子睡眠的重要性
婴幼儿时期的睡眠习惯和质量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睡眠,如果不及时干预孩子的睡眠问题,一些习惯就很难根除了。
睡眠模式与孩子的脾气,哭闹行为是紧密相关的,对高速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睡眠之于大脑,如同钙质之于骨骼。而且有些问题在长大后才会被发现,例如注意力不足、多动症、学习障碍、抗压能力差、缺乏好奇心和同情心,甚至是不懂幽默,都和年幼时的睡眠状况相关。
02
新生儿的睡眠概念
孩子刚出生时是醒着的,然后会入睡,接着醒来,大约10小时后会再次入睡,这个阶段的醒/睡模式或者说节奏是自然发生的,与是否饥饿无关。不要害怕孩子因为睡太多,担心吃奶时间不够而去叫醒他们,谨记婴儿期睡眠比吃奶重要。
刚出生时是婴儿睡眠的甜蜜期(但如果婴儿晚于预产期出生,就会错过这个总在睡觉的安静时光了),他们的身体和大脑迅速发育,接着几天后一直到6周内,很容易出现哭闹缠人的情况,这个几乎无法避免,也是“月子”里孩子难带的原因(我们传统的“月子”并不是30天而是42天,这也恰好吻合6周的时间)。
03
宝宝睡眠状态的改变
孩子的体温白天上升,晚上下降,6周大时,睡着时的体温会大大低于临睡前,6周后这一差距会进步增大,同时睡眠时间也跟着延长了。也是在这个时期,哭闹行为开始减少,孩子对昼夜逐渐有了感知能力,开始形成夜间睡眠机制,等到12到16周大时,睡眠模式开始逐步成型。3到6个月大时,皮质醇的分泌会逐渐规律,在清晨达到最高,午夜最低,这关系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亢奋与否。
新生儿体内褪黑素水平较高,这是由母体的松果体分泌并通过胎盘传输给婴儿的。出生一周内,继承自母体的褪黑素逐渐消失,约6周后随着自身的松果体发育,婴儿才开始自己分泌褪黑素,但量很微小,到12周到16周时,才能规律地在夜间达到峰值。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孩子出生后的睡眠状况,同时养育者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去摸索变化中的睡眠规律,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包括身体和环境方面的不适,更不要主动去破坏孩子的睡眠规律,避免在睡梦中叫醒他们。每一次干扰,孩子的身体都要花时间去调整,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养育者的观察。
04
哄睡的技巧
在生命初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各方面都有待发育,不能够自主入睡,“哄睡”几乎是每个养育者都要面对的功课,不单需要心绪平静,更要有技巧。这些睡前程序,也许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更好地度过“学习睡着”的阶段:
◎入睡前,尽量减少外界的刺激:噪音、灯光、玩耍等;
◎卧室保持安静,关闭灯光,温度与湿度适中
◎洗个温水澡;
◎浴后轻柔按摩,同时涂保湿乳;
◎穿睡衣(避免宝宝踢被子后因为冷而提前醒来)并准备好干爽的小毯子;
◎喂奶,并拍出奶嗝;
◎轻拍宝宝或者把宝宝放进摇篮里轻柔摇摆(只推荐作为睡前仪式,在宝宝有了困意后最好把宝宝放进婴儿床);
◎哼唱摇篮曲;
◎说一些宝宝喜欢听的词或短语,发出宝宝喜欢听的声音;
◎做有规律的哄睡动作,尽量避免奶睡,对于不太容易入睡的宝宝,拍睡时可用手臂或部分身体轻压宝宝;
◎如果宝宝必须在大人怀中入睡,那么把宝宝放在床上时的动作要尽量轻柔,最好是在入睡15分钟后再放下,针对易醒的宝宝,在放下后可用手臂或部分身体轻轻压在宝宝身上数分钟
◎不要一听到宝宝发出声音就立刻冲过去看,避免这些行为导致宝宝彻底中断睡眠;
◎保证宝宝在白天有足够的小睡,抓住宝宝犯困的时机;
◎养育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和爱意,以及平和的情绪,这些能够给宝宝提供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