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名“救火英雄”,20岁时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转业后,他成为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名新兵。十几年来,他践行“退伍不褪色”的誓言,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忠诚担当、开拓进取,两次获得红桥区“十佳优秀青年”称号,前不久,他再获“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殊荣。他是红桥区司法局和苑司法所所长杨利麟。
“不管干什么工作,我都保持和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兢兢业业值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人民始终怀有一颗赤诚之心!”杨利麟说。
普法宣传的“多面手”
杨利麟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18岁报名参军来到消防部队。1995年,在扑救一场实验室火灾中,为挽救国家财产,他中毒昏迷;1997年,在扑救一居民楼火灾中,为抢救群众生命,他从4楼摔下,造成肾胃大出血……从军10年间,他先后参与了几百起火灾扑救,屡立战功。
2003年,杨利麟转业到红桥区司法局,从事法治宣传工作。一切从零开始,他潜心钻研,摸索经验,很快掌握了摄影、摄像技术,还学会了平面设计、视频短片制作,由一名“门外汉”转变成“业务通”。
2017年,杨利麟担任咸阳北路司法所所长,开始接触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为扩大司法所的影响力,杨利麟不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几年来司法所的信息宣传工作一直名列前茅,他撰写的《一名刑满释放人员的暖心回家路》等文章被多个媒体刊登、转载。
杨利麟做过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社会调查,他认为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是重要基石,“现在的孩子成了家庭‘小皇帝’,我们基层法律工作者要让一个个‘小皇帝’成为‘小小普法志愿者’,带动家庭尊法守法”。为此,杨利麟加大了对辖区中小学校的走访和调研力度,寻找适合孩子们的普法方式,他运用游戏式、竞答式、表演式、视频沉浸式等形式,开启了有声有色的青少年普法工作。
杨利麟受聘担任第二实验小学的法治副校长,今年“宪法宣传周”期间 ,杨利麟献给了孩子们一份特殊礼物,由他编导的微电影《岔路》,通过展现一个离异家庭中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在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下的不同人生走向,阐明了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法治教育网络的重要性,深受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
辖区稳定的“守护者”
今年4月17日上午,年过六旬的李某刑满释放了,由于没有居住地,监狱干警将其送回户籍地,杨利麟带领司法所工作人员在社区居委会等候,与监狱干警办理交接手续,为李某建立了安置帮教卷宗。天气乍暖还寒,杨利麟与街道民政部门和社区协调沟通,为李某提供保暖衣物,联系暂住场所,杨利麟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钱都给了李某,叮嘱其尽快补办身份证,以适应释放后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杨利麟在辖区企业中为李某联系工作,帮他咨询办理低保、公租房事宜,令李某非常感动。多年来,杨利麟在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中坚持暖心帮扶和教育感化相结合,为减少再犯罪、维护辖区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民调解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杨利麟以社区网格为平台,“公调对接”相关部门为载体,调解员为支撑,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调解队伍,变“等案件上门”为“主动介入化解”,收到了良好效果。2020年,杨利麟通过多部门联合调解,化解了一起沉积九年的家庭纠纷,让耄耋之年的老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在一起辖区学校与居民因租赁期满拆除违章建筑导致的涉访事件中,杨利麟积极出谋划策,提出解决建议,协助化解了该起纠纷。多年来,杨利麟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一次次地往返当事人家中,一次次地耐心劝解,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疫情防控的“急先锋”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杨利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寒冷冬夜里,他连续4个小时在社区门口执勤,忍着风湿病痛的折磨默默坚守。在得知红十字会急需志愿者时,杨利麟积极动员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带领社区矫正对象一起,到红十字会协助整理、搬运各种捐献物资。
“你找时间去看看你的风湿病,天天贴这么多膏药不是事呀!”“哦!知道了,等疫情结束就去!”看着家人无奈的表情,杨利麟继续赶往执勤点。为减轻社区防控一线的负担,他一人一单车跑遍辖区17个居委会张贴防疫宣传挂图,以便辖区居民及时了解与防疫相关的法律知识。
这就是杨利麟,一个身先士卒的司法所长,他以“钉钉子”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完美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作者: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