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让6匹马和电报赛跑,跑死了3匹马,最后做出一个神奇决定

相信不少人上学的时候都见过一篇经典的课文:《与时间赛跑》。虽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成长,但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每个掌握先机的人,其实都在与时间赛跑。信息的传递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现在我们只需要点一下手机屏幕,信息就发送出去了。

但在手机、电脑普及之前,被应用得最广泛的信息传递方式还得数发电报,比如张兆和就给沈从文发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白话电报,这可以算那个时代的“恋爱短信”了。而电报在中国的普及,说起来还与李鸿章有关。

19世纪30年代,电报渐渐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在英国出现。而列强的火炮轰开国门后,朝中不少王公贵族仍然没有意识到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坚持认为电线会破坏京城的风水。

1877年10月,国内首条自主建设的电报线路完工,这项工作是福建巡抚丁日昌主持的。那时候京津之地仍然没有中国自己架设的电报线路。朝中不少守旧势力习惯了旧有的驿站传递方式,列强则凭借在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快速传递情报。

当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海防。他试着做了一个实验:让6匹马和电报赛跑,比一比谁速度更快。这条传递消息的道路从天津到大沽,全长大约80里,他在大沽写下“密鸿巧辰”4个字,让人骑上快马将这条消息送去天津。

其实电报与快马之间简直毫无可比性,就算是追风赤兔马,也赶不上电报的速度。李鸿章派出的快马还在路上奔驰,外国人的电报内容已经送到了天津;而驿夫不敢耽搁,路上快马加鞭,打听到电报领先到达的消息后便急忙赶回。

这一路用了6匹快马轮换,由于跑得太急,3匹马都因脱力且照顾不周而死。这样的距离在现代人眼中不长,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算得上远距离了。事后,李鸿章做出了一个在不少旧臣看来很神奇的决定,在自己的职辖内积极推广电报的使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自那以后李鸿章设立了从天津到大沽、北塘等炮台的电报短线,但直到1880年,清政府与俄国关系紧张,李鸿章提出“用兵之道,神速为贵”,朝廷才同意开办电报总局。

1881年12月,全长3075公里津沪电报线工程完工,前后只用了8个月。按道理说,津沪之间的电报线都铺完了,把电报引进京城也顺理成章,然而保守势力的影响下,入京的电报一度只能从天津到达通州,再由通州地方换上快马,将电报送进京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年后,李鸿章再次提出电报应当入京,这次终于获得认可。1898年,朝廷正式下令:“嗣后明降谕旨,均著由电报局。”用电报来传达皇帝的旨意,这也算是亘古未有了,之后,电报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直到传真机、电子邮件与简讯取代了它的地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