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我国近现代的百年历史中,抗日战争无疑是最为艰苦,但是也是最为可歌可泣的。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形成了很多“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也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发生在,现在天津市蓟州区砖瓦窑村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故事——“杨妈妈”的故事,一个可歌可泣的军民情的故事。盘山抗日根据地(现在的天津市蓟州区盘山风景区)的人民群众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今天故事的主角——“杨妈妈”,是盘山地区抗日“堡垒户”中的杰出代表,曾经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送情报,也曾为掩护子弟兵多次遭受敌人毒打,她救护的子弟兵数不胜数,在盘山坚持斗争的同志没有不认识她的,大家都发自内心地称她为“杨妈妈”。在“杨妈妈”多次解救八路军的过程中,下面的故事是流传最广、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1、急中生智勇救八路军
1942年秋天,一个十七八岁、提着短枪的八路军小战士向杨妈妈的屋子飞奔过来,后面紧追着一大群日伪军。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再换衣服或者钻到地道里明显已经来不及了。杨妈妈面对此种情景,沉重应对,急中生智,立刻从发霉的酱碗里挖出一坨黄酱,抹在小战士的脸、胳膊、脖子上,做出生疮长脓的一个状态,让他躺在炕上装病。
随后,杨妈妈迅速抄起烟袋锅挖出烟油抹在眼上,顿时泪如雨下,放声大哭起来,说话间,鬼子兵已经闯了进来。进来的鬼子兵看见杨妈妈颤抖着身子哭着说,自己的儿子得了传染病,鬼子兵立马被吓住了,不敢往里走。日伪军在门口看见地上、桌上一片狼藉,闻到屋子里臭气熏天,躺在炕上的病人也是奄奄一息,身上生满恶疮,吓得连忙捂住鼻子后退了几步转身就跑了。就这样,杨妈妈用她的机智和勇敢救了这个小八路,在杨妈妈的身上体现了老区军民的鱼水情深。这个小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了蓟州区盘山烈士陵园纪念馆里一组蜡像景观。
2、普通农村妇女——杨妈妈
杨妈妈是渔阳镇小刀剪营村人,嫁到砖瓦窑村,丈夫杨宝生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靠着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夫妻俩在这里安家落户。杨妈妈的家相对比较偏远,虽然只是农家妇女,但是却知晓大义、心地善良,深受先进思想的影响。凭借着沉着、勇敢的性格,杨妈妈多次帮助八路军伤病员脱险,帮助八路军传递情报,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到了前线。杨妈妈的家,也成为八路军13团团长包森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李子光、王少奇开会的场地,更成为伤病员养伤和传递信息的情报站。
3、授予“杨妈妈”特权
1945年5月26日,冀热辽第十四分区党委召开抗日群英表彰大会,杨妈妈被授予“八路军母亲”的光荣称号。为了帮助杨妈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当时的河北省人民政府专门授予杨妈妈一枚图章,授予其一份特权,那就是:无论她的家中有什么困难,只要在来信上盖上这枚图章,问题就会很快解决,政府会无条件为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包括给粮食、钱财等。但杨妈妈把它看作是至高无上的革命荣誉,是党的关怀和信任,珍藏了十几年,从未因个人的事情用过它。
根据其后人回忆,杨妈妈唯一一次动使用这枚印章,也是为了乡亲们。在1956年蓟县地区大旱,乡亲们实在没有粮食,甚至树皮都被啃光的情况下,杨妈妈不愿看到乡亲们受苦挨饿,使用了一次政府给她的特权,用印章写信,找蓟县政府借了点粮食,帮助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4、值得人民永远铭记的“杨妈妈”
1961年,杨妈妈去世,终年82岁。人们怀念这位革命的母亲,学习她的机智勇敢和舍生忘死、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高尚品德。她是平凡的农村妇女,却用不平凡的行动谱写了一首军民鱼水情的赞歌。她生前以无私的母爱树起的革命母亲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