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谈张若名,如果当年周恩来不坚持独身,和她在一起最合适

1919年,邓颖超与周恩来相识。

“但是,他(指周)并没有一见钟情。事实上,当时他似乎爱上了另外一位姑娘,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

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一书中这样写道。

而那个被保密的名字就是张若名。

张若名与邓颖超是同学。五四时期,同为天津女师代表的两人,一起到南开参加演讲大会,并结识了周恩来。

图|张若名(中间)与邓颖超(左二)在天津女师读书时的同学照

当时,天津五四运动的学生队伍有两支:一支是以南开学校、官立中学、高等工业学校等男校为主的天津学生联合会,而另一支是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主的女界爱国同志会。

然而,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两个组织并未一起联合行动过,更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

后来,为了利于斗争,两个组织的骨干总结了以往斗争经验,希望联合起来。周恩来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认为应该尽快把两会的骨干分子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比学联更坚强有力的团体,作为天津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

这本身就是对传统封建观念的一次挑战,张若名十分支持。

当时的张若名虽然只有17岁,但是她已然是一个思想超前的“新女性”。她与周恩来等四人一起创建了“觉悟社”,并积极吸收女社员。

在当时,男女混杂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为了避免流言蜚语,觉悟社规定,禁止男女社员恋爱,周恩来甚至带头表示抱定“独身主义”。

图|前排左一张若名、四排右二周恩来

张若名也扛起“妇女解放”的大旗,在《觉悟》创刊号上,她亲撰《“急先锋”的女子》一文,反响热烈。

张若名在该文中主张妇女解放,并提出,女子不必等待依靠旁人来解放,妇女解放自当从妇女开始,女子要自己努力争取。

这百年前的女权口号,如今听来,依旧是振聋发聩的。

然而,喊出这样独立口号的张若名,自小却是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之中。

张若名的祖父是保定清苑县的首富,家境优渥,重视教育,她也因此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自打上小学开始,张若名就在天津的叔叔家中长住,与叔叔家中的姐妹们十分亲密。

张若名虽为女子,却性格刚烈 ,堂姐妹们提起她也都是啧啧称赞,称她是女中豪杰。但是她们也清楚,张若名的刚强性格也许并非是与生俱来的。

小时候,父亲娶了二房,母亲因此备受冷落,日日啼哭,小若名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小小年纪就说出了“以后削发为尼,不依靠男人”的话。

自小家庭的阴霾深深影响了她,也造就了义无反顾、独立勇敢的她。

在1919年8月声势浩大的反对“马良祸鲁”的斗争中,张若名作为天津各界十名代表之一进京请愿,期间,张若名多次往返京津,与天津的爱国同学们沟通联络。

图|马骏

在进京代表刘清扬、郭隆真被捕,马骏等被围困后,张若名与周恩来等人率领天津学生五六百人赴京营救。,利用舆论给当局施加压力,最终,中央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的学生代表。

1919年11月,“福州惨案”发生,居住在福州的日本人公然打死爱国学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社会一片愤怒,民众们抵制日货的情绪更加高涨,天津新学联也很快采取了行动。

12月20日,天津新学联参与组织了天津各界约十万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当局随即便加强了对学联活动的控制,张若名等人的斗争活动也越发艰难。

1920年初,张若名与觉悟社和天津新学联的负责人,在天津法租界“维斯理堂”的地下室,连续三天秘密会商,决定再次发动学生和民众的游行请愿活动。

1月29日,在周恩来、张若名、郭隆真、于方舟四人的带领下,上千民众到省长公署请愿,要求面见省长。

对方请示后称,省长答应求见,“但求诸位选三四代表,余者均退出辕门始可”。

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游行民众们推举出男女代表各两位:女方代表张若名、郭隆真,男方代表周恩来、于方舟。

不料,四人进入公署后便被拘禁,外面的游行群众也遭到了镇压。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九一二九”惨案。

张若名父亲在得知女儿出事之后,匆匆赶来狱中探视,并试图劝服她。张若名慷慨激昂,气得张父要与她断绝关系。

周恩来在《警厅拘留记》中,回忆了当时张若名与郭隆真两位女生在狱中的情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张若名和郭隆真

“在那三九寒冬的季节里她两被关押在一间没有火炉的破屋子里,两人挤在一张床板上。但她们还不断地惦念着监狱外面的战友,尽管监狱生活折磨得她两不断患病,但她们彼此照顾,相互鼓励,坚持同狱方斗争,毫不屈服。”

在狱中,张若名与周恩来相互鼓励,坚持斗争。一墙之隔,张若名与周恩来虽然无法见面,但他们互相关心着彼此的情况。

两人彼此信任,甚至相互托付秘密。为防不测,周恩来把自己写的两篇手稿《独身主义》和《我的忏悔》交给找张若名,张若名也把自己的狱中日记交给周恩来。

尽管他们在狱中患难与共,交情甚笃,但当时两人都坚持“革命就要独身”的思想,谁也没有把内心的情感挑明。

为了抗议当局的非法关押,在狱内的张若名,与一同被捕的难友一起展开绝食斗争。在监狱之外,“觉悟社”的成员们联合天津学联,也就他们的绝食斗争积极展开声援。

他们的斗争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当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北京的著名爱国律师刘崇佑,也为他们的精神所鼓舞,义务为他们出庭辩护。

经过多方努力,半年之后,当局终于将被捕的学生全部释放出狱。

经过这半年的狱中斗争,张若名的革命斗志更加昂扬,出狱之后,她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保定育德中学的留法预备班。

得知张若名要赴法留学,张父坚决反对。他强行把女儿带回家,想抓紧把她嫁出去。

高喊“自由解放”的张若名怎么可能会甘心被逼仄的婚姻束缚,于是,她只留下一封决绝的书信,便趁着夜色跳窗离家了。

刚强如她,在信中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给父亲“放话”:“你们不要来追我,追我我就跳海了。”

当年11月,张若名、郭隆真、周恩来等人,一同来到上海,踏上了赴法求学的轮船。

当时,周恩来与张若名两人走得很近,一起留法的朋友们也都认为,他们两人十分般配。

就连邓颖超也曾对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提到:“和你伯伯一起去法国的张若名,原来他们的接触就比较多。我曾经以为,如果你伯伯当时不坚持独身主义的话,可能和她最合适了,别人也都这么认为。”

周恩来在谈及张若名时,也对周秉德说:“我们在天津是一块坐过半年牢的,我了解她的人品。”

18岁的张若名,就这样义无反顾、满怀希望地与自己亲近的朋友们一起远赴重洋。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法国之行,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赵世炎

1922年,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组织下,“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法国成立,张若名成为了早期成员之一。

张若名的法语口语十分流利,且是女性,不易引人注意,组织便安排她负责与法共方面的秘密联络。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周恩来也渐渐认识到,革命与恋爱并不矛盾,他在家书中写道:“吾虽主无家庭之说,但非薄爱情者,爱情与家庭不能并论之见,吾持之甚坚。”

随后,周恩来与张若名这对患难与共的战友,彼此明确了心意。

初恋是美好的,对此周恩来记忆犹新。多年后,周恩来对周秉德回忆他与张若名关系时说:“开始的确不错。在巴黎,我们先后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我们当年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采取互教互学的办法。张若名的法文好,经常担任主讲人。”

在法国留学的张若名,依然没有放弃为争取妇女解放而奋斗。当得知邓颖超在国内开办《妇女日报》的消息后,张若名“喜不自禁”。

她积极为之撰稿,与郭隆真一起给邓颖超写信,称赞邓为妇女解放的努力,并在《妇女日报》上发表了《现代的女子以怎样的解放为满意?》一文。

一切进行的都比较顺利,直到1924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张若名

那一年,22岁的张若名过得十分坎坷,她迎来了人生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转折关口。

1924年初,列宁逝世。法共里昂支部要为列宁举行追悼大会,他们希望旅法的中共方面也能派代表参加。

然而,随即法共方面又传来消息,称法国政府已经发出了明确声明,不许外国共产党员参加此次在里昂举办的追悼会,于是他们通知少共不必再派代表与会了。

面对这种情况,少共负责人仍冒险行事,坚持选派熟悉法语的张若名出席大会并发言。

张若名在追悼会上的举动,很快引起了法国警方的注意。散会后,她便受到了法国警方的追查讯问,还因非法到会险些被驱逐出境。

之后的张若名一直处在当地秘密警察的监视之下,还多次遭到盘查,处境十分艰难。

同年,经组织安排,与张若名一同赴法的郭隆真、周恩来等好友陆续离开,他们或赴苏联深造,或回国领导革命。

而张若名却只能继续留在法国。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张若名受到了少共组织内的审查,她申请去莫斯科学习的政审也没能通过,组织也不准她擅自回国,这让早就与家里断绝关系的她感到十分委屈。

并且,她因与组织的负责人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常受到刁难与打击,革命工作也进行的很不顺利。

警方的监视、组织的审查、好友的离开,在多方面的压力下,22岁的张若名决定退出组织,专心在法国求学,不再介入政治。

张若名想要退出组织的消息传到了国内,这让周恩来感到十分震惊。

他认为张若名是不愿再过担惊受怕的日子,才决心退党的,他也努力劝说她,希望张若名能正确对待,能更坚强一点,不要因为受了一点委屈就轻言退缩。

但张若名却感到十分疲惫,她不愿再坚持了。两人最终因为观念不同而分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郭隆真

由于战乱中音讯难通,直到数年之后,周恩来才在郭隆真那里,得知了当年自己调离之后,张若名的所有遭遇,完整了解了她选择退出组织的原因。

转眼到了1928年,26岁的张若名顺利拿到了里昂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也迎来了她的博士生涯,也迎来了她在法国度过的第八个夏天。

此时的她正居住在里昂北郊的一所公寓内。一日傍晚,一位不速之客敲开了她的房门。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她阔别四年的老友,也是她曾经的恋人——周恩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青年周恩来

这场重逢着实让张若名有些意外,虽然她已经用了四年时间来平复,但开门之后的她依然抑制不住地激动。

周恩来告诉她,他结婚了,就在三年前,妻子是邓颖超。

张若名听后,心情很复杂,是悲是喜,还是后悔,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她很清楚,自从四年前她决定离开后,他们就已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且再也回不去了。

“我是从莫斯科来的,路上有秘密警察跟着,所以……”周恩来欲言又止。

张若名立马明白了周恩来的意思,她虽然已经离开了革命队伍,但是也绝不会出卖党和朋友。

短短的会面之后,周恩来就匆匆告别离开了,谁也不知道再见是何时。

两年后,也就是1930年,28的张若名结婚了。

她的婚礼就在里昂大学的礼堂内举行,新郎是杨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张若名与杨堃结婚照

杨堃也是一位旅法留学生,就在婚礼的前一天,他刚刚通过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

他们两人是经人介绍认识的。

当年,张若名退出了组织,靠着一位华人遗孀的资助,孑然一身地在法国求学,这让好友郭隆真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郭隆真想起了自己同在法国留学的同乡杨堃,她热心地介绍两人认识,并极力促成这两个优秀青年的百年之好。

这对夫妻的确是十分优秀。当年年底,张若名也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了中国女性中的第一位留法博士。

她的学位论文——《纪德的态度》,受到热烈好评,甚至还获得了纪德本人的认可。论文在里昂与北平接连刊印,人们争相拜读。

在拿到学位的第二天,张若名便与丈夫踏上了回国的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张若名与杨堃夫妇的合照

1931年年初,张杨二人来到了北平,作为“首对博士夫妇”,不久之后,他们便先后接到了学校的聘书。

杨堃是民俗学的博士,他回到了保送他赴法留学的河北农大任教。之后的杨堃,先后在河北大学、中法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讲授民族学、社会学、社会进化史等课程,还担任了《鞭策周刊》的主编。

张若名则被北平中法大学聘为文学院教授,主讲法国文学,同时也担任心理学的课程。她还曾以文学院教授的名义到中法大学附属高中教授法语。

张若名与丈夫通力合作,搜集了很多河北与北京地区的儿歌和童谣,以及与儿童相关的民谚民谣,著成了一部《中国儿童生活——民俗研究》,张若名担任法文执笔和校译工作,使该书成为了最早向法国人介绍中国民俗的书籍之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民族学家杨堃

1947年底,杨堃接到了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邀请,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

云南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博物馆,能到那里去搞研究,独具地利人和之便,杨堃十分愿意。

为了丈夫的事业和家庭的和睦,张若名支持丈夫的选择,并决定随他一起到云大。张若名到云大后可继续担任中文系教授,主要教授世界文学史和文艺理论。

1948年春,张若名举家迁往云南,这对“博士夫妇”也开始了他们投入的教学研究和较为安稳的书斋生活。

1949年年底,昆明解放。张若名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中文系讲授文艺理论与世界文学史,并在外文系讲授法语。

1955年4月,周恩来刚参加完亚非会议,途经昆明时,特意与张杨夫妇相约见面,这次见面距离上次张周在里昂相见已过了28年。

他们共进午餐,相谈甚欢。周恩来嘱咐他们夫妇在教学生的同时,要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那时,周恩来还代邓颖超向张若名问好,回来后,邓颖超还埋怨周恩来,为什么不带回张若名的照片,她已经几十年没见过若名姐了。

周恩来也没想到,那次在昆明的会面,竟成他们见的最后的一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晚年邓颖超

1958年,张若名去世。

周恩来和邓颖超得知消息后既震惊又悲痛,他们曾和张若名一同为反帝反封建而斗争,一同为探求救国真理而努力,而如今,他们珍爱的战友竟然离他们而去。

在《我的法兰西岁月》之中,有一个场景让无数观众落泪。

周恩来和张若名来到法国的第一天,去看了巴黎铁塔。在美景之前,他们却忍不住心中的酸楚。

张若名说:“巴黎太美了,太壮观了,相比我们的祖国,还是那样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什么我的祖国那么落后,为什么她就该落后?”

周恩来满怀信心地告诉她:“中国总会崛起的,那个时候,洋大人去中国,会像你一样,面对强大的中国流下眼泪。”

他们经历了中国最动乱的时代,看过这个东方古国无助和破败,他们也看到了法国的美丽和富足,但他们都选择回家,回到残破不堪的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付出所有。

周恩来和张若名之间,不能以深藏在心的男女之爱去概括,而是并肩作战、携手革命的战友之谊,是党的儿女,在面临死亡愿将遗言交托对方的英雄相惜,这种感情要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加长久。

由芒果TV出品,全国妇联、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百集人物纪录片《党的女儿》,通过真实的记录,以及情景再现的方式,全方位的带领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她们的传奇一生,历史不断向前推进,但相信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以柔弱双肩扛起这个苦难国家的巾帼英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