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全世界家长的共同难题,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才是对成长最好的?这是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核心话题,豆瓣评分9.0。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周轶君,她是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也许你在综艺节目《圆桌派》中见过她,同时,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一次,她亲自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这五个教育理念、社会背景截然不同的国度,最后回到中国,探讨培养下一代的教育哲学。
片子中到访的第一站,是日本。(实际到访的第一站是芬兰)
日本给我们的大众的印象是,他们做事情很严谨,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他们要求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无论是地铁、餐厅还是街道上,非常安静礼貌,他们主动排队、小声说话。
基于对日本人的这些印象,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先入为主的觉得,日本小孩子的童年一定是压着本性长大的,有着严格的教育。而在这部纪录片中,颠覆了我原先的看法。
日本大阪莲花幼儿园,园长秋田光彦让孩子们光着脚在操场奔跑玩耍,认为这是让孩子们在燃烧自己的能量。在这之前,是一直存在着“裸体教育”,他们要求孩子赤身裸体,锻炼自我,形成坚毅的体魄。
东京藤幼儿园在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地板上设计了有鞋子模样的图案,为了提醒孩子们脱鞋后要自动摆正。草坪上的水龙头没有水槽,当孩子们打开水龙头,水溅到自己身上时,就会意识到要立刻关上,节约用水。
教室里的门,特意做成了一种无法自动闭合的形状,这就让负责关门的孩子意识到,如果门没有关上,其他孩子就会感觉到冷。
幼儿园里没有严格的条条框框,也不会告诉孩子们怎么做是对的,怎么样做事不对的,而是引导他们,让他们主动去遵守规则,去感受生活。
最让我触动的,是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让我觉得,关于这部电影,中国父母都该看看。
莲花幼儿园会定期开展对家长的教育,比如食育,让家长品尝孩子们的午饭。园长认为,孩子和家长之间不存在支配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在养育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抱着和孩子平等学习的态度。家长以身作则,成为一个更好的大人,用优秀的自己去影响孩子。
在芬兰人口仅500万,这是一个没有竞争的国家,没有竞争,没有考试,没有学籍,没有学区房,没有贵族学校,老师也没有职称,工资随资历增长,却号称“教育最强国”。在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的测试中,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更让人们惊诧的是,芬兰孩子的学习时间比其他国家都少。
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摆在首位的是善良、公正与爱。并且,芬兰政府不惜以“举国之力”,让每一个家庭都渗透到家庭的每一件事务中来。很多中国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要有竞争意识,做什么都要力争上游。芬兰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培养“成功者”,而是培养“好人”。
教师经常将孩子们带到森林里上课,而且在森林里什么课都可以教,甚至是数学课。你可以奇装异服来上课,你也可以边吃零食边上课。学校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和管束,学生有着充分的自由。我想,这大概是国内学校绝对不能容忍的。
比起精英教育,芬兰应该是一种“平均教育”。首都赫尔辛基和周边任何一个小村子里的教育质量是没有区别的,政府对每所学校的投入都是相同的。此外,芬兰的师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师工资待遇优厚,成为社会上最抢手的职业。
师范教育也是学生入大学时申请最多的专业,竞争率为1∶10。入学之后,需要经历五年的专业培训,取得硕士学历之后,才能当老师。并且,老师之间也没有竞争的关系,没有上下级,以5年为一档递增,这让老师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对于这种模式的长期效果怎么样,其实并不知道,它值得全球推广吗?能适用于我们国家吗?未必。个人觉得,在这种教育体系下的优点,是可以运用到国人身上,比如说,以鼓励引导为主的“积极教育”。
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成为合格的家长,或许在这部片子中,中国的家长们应该能够学习到一些东西。